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贺文自愿现真身,马悲鸣大变活人 |
 |
马悲鸣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898
经验值: 57789
|
|
|
作者:马悲鸣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贺文自愿现真身,马悲鸣大变活人
马悲鸣
【马悲鸣按:贺文本姓陆。他原来是把真名实姓和电话都给出来的。但我一想,这第一违背海川不许扒真身的坛规。第二是有个尹进把我的真身扒了上百遍,无休止地反复张贴。若是贺文真身和电话出现,他还不没完没了地搔扰人家。网上尽是无赖,我也没办法。想了想,又给删了。我的电子邮件地址是[email protected]。想核实者请来电邮,我会给你们贺文的真实姓名和电话的。下文我未做任何改动。】
~~~~~~~~~~~~~~~~~~~~~~~~~~~~~~~~~~~~~~~~~~~~~
处事的方式
贺文
最近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位精算师在我之前犯了一个大错。这个大错是十分地明显。但是我还是将这个问题交给他本人,请他本人解释。
虽然我十分确定这是他作错了事,但我仍然给了他一次机会来解释。即使是眼见为实的事情也还要给当事人一次解释的机会。
我想这种处事的方式中国人中很早以前就一定是有的。美国人之间现在也是这样。本人在美国公司也干过错事,美国的同事给过我机会解释。那是相当狼狈的处境。但大多数状况中是本人干得对,而别人不理解。他们给了我解释的机会。我解释了。他们也就理解了。
有过那么几次,几个美国同事十分确定我把事情干砸了,未给我解释的机会便妄下断语。本人是一笑而让事实来说明本人并未干砸,反而干得相当之漂亮。这使那几位美国同事狼狈不堪。可见妄下断语美国人也作,只是次数相当之少而已。总之,给当事人一次解释的机会是美国人处事的一般方式。为绝大多数美国人所采用,在绝大多数场合下能起到澄清事实而不伤感情的目的。本人在美国二十三年了,也学会了这个方式,以为比妄下断语要高明得多。
请当事人 解释本身有着多种功能。首先是对当事人的尊重,也是对当事人处事中所积累的信息表示尊重。对人和对事都有一个临事以敬的态度。这种态度容易为各方接受。
其次是为自己留地步,因为虽然我们常常很有把握,但世上之事千变万化,难以尽知。用提问的方式可以寻求那我们可能忽略的信息,而又不伤人。如果当事人能答得出,就情有可原,就事论事 而不伤感情,以后还可以共事。未提问就妄下断语伤人太深,以后不好共事。
再其次是将解释之重负推到当事人头上。不提问而下断语的人也许没有意识到,下了断语就自动承担起了解释的重负。而我们都知道言多必失,解释多的人容易讲错。而听的人十分有利,并无讲错之虞。所以作为一般的原则是多问少说,多听少说。下了断语的人如果原意要与当事人作对,则下断语本身常会使自己目的落空。因为自己解释中出点毛病就成了双方都有错。
最后,倘若这件事确是当事人作错了,那么提问的方式就是得到当事人本人认错的最佳手段。先礼后兵,步步为营,柔中有刚,棉里藏针,貌似温和,杀着在其中。
相反,下了断语的人不光要费劲证明自己的断语正确,往往难以再从当事人口中挖出其认错的那一句话。
美国的公司中每日要处理的矛盾千千万,一个人际和平,就事论事的环境是解决矛盾长久共事所必需,而这种总是给别人解释机会的处事方式有助于营造这种环境乃至维持这种环境。我以为这是这种处事方式在美国公司中大行其道的最重要原因。
除公务之外的人际交往这种处事方式也大有可圈可点之处。与朋友相处,提问而不下断语是消除误会的最佳途径。我常见朋友之间的龌龊起于双方起疑。这种起疑有时会达到可笑的地步。其实只要提几个问题便易于澄清。对别人的动机起疑是人的本能,基本上避免不了。
但别人行事的动机如果要猜测,应该是正反各一半才合乎实际。但人们往往向负面猜测的倾向要强得多。要改正这一方面有许多养气功夫的讲究。如果有人在猜测时能诚心诚意地做到一半对一半,本人愿对此类人脱帽致敬。因为那是难以做到的事,至少本人还没能做得到。这种给别人解释机会的处理方式是减小多疑所造成的损害的方式,是不得已而取其次的。最好的当然是一猜就中!因此这种提问而给别人解释机会的处事方式是维持友情所必需。
与人争端之中,此法也大有益于己方。如前所述,言多必失,最好让对方多讲,自己少讲多问。创造对方犯错之机会,减小自己犯错之可能。虽然此举有不仁之动机,倒还十分之有效。
反之,骤下结论固然痛快,后果不佳。首先是背负起原证的重担,有时还易伤害好人,有时则因论据不足或有偏而难以达到初衷,殊不可取!
这就引入了本文正题。郑义与笔名马悲鸣的两位已经就马悲鸣左右互搏争论了七、八个年头。本人第二次出来澄清,也讲一下自己的看法。
本人与郑义的政治观点和家庭背景极相似,也很敬重郑义夫妇的人品,与郑义夫妇在过去二、三年中曾经在其它场合有过交往。对此事已经解释过不止一次。
本人与笔名马悲鸣的朋友交往了十四、五个年头了。我与其夫人是大学、研究生前后两次同学认识近三十年了。马悲鸣的交友之道是十分可称许的,平时为人也极好。所以郑
、马之争只是论点,我个人认为两方没有人品上的瑕疵。
我认为这场争端的开头是郑义处事方式不对。不管郑义有多大把握和多大的愤慨,郑义应该给马悲鸣解释的机会。比如:
一、你是否左右手互搏?Yes/No
二、如果是No,那么另外那人是谁?能不能说?
三、如果不能说,能不能请他个人与我联系一下?
四、如果能,请把电话告诉我。
如果郑义当年问这些话就不会有这么一场争端。本人的现在电话抄给各位:(501)-277-xxxx(工作),(501)-952-xxxx(家)。
如果马悲鸣对第一个问题答yes,郑义再发难也不迟。如果第二个问题答yes,马上可以核实。如果第三个问题回答是No,再存疑也不迟,先礼后兵。
本人至今尚未学会用中文软件打字。所有文章均为手写,请马悲鸣帮我一个大忙打出来。他在打的过程种加了他的话,事后我并未有过异议。所以贺文这个笔名的内容,本人的意思大概90%,马悲鸣加10%。有几次是本人在电话中对马文提出抗议,他按本人的意思打了出来送出去。
这种为文处理方式是很少见,讲了不见得别人相信。但并不是不能澄清的。也没有到不可能的地步。即使是不可能,用本文开端讲的处事方式也是可以搞清楚的。
郑义下断语造成了被动,希望郑义汲取教训。也希望各位网友汲取这个教训。
加入时刻: 23:22:17 12/19/02
作者:马悲鸣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