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黑猫行动》连载】 (十三) 中、美非正式情报交换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黑猫行动》连载】 (十三) 中、美非正式情报交换   
张京民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黑猫行动》连载】 (十三) 中、美非正式情报交换 (538 reads)      时间: 2002-12-19 周四, 上午6:2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黑猫行动》连载】 (十三) 中、美非正式情报交换



12月8日夜间施瑞与博恩斯的对话,虽然上海市安全局的判断相信了通话中的内容,但是国家安全部没有就此发出通报,也没有召集会议研究,他们等待施瑞的下一步动作:与联邦调查局的彼得联系,然后再考虑应该如何采取相应的行动。另外,有一个疑问依然存在:施瑞在接到他“老板”打来的电话之前,说要带燕庆玲去见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物是谁?国家安全部希望能够搞清楚。



九日上午,施瑞从8:30开始就给联邦调查局的北京办事处打电话,可电话始终没有人接。快接近中午时分,施瑞打电话叫燕庆玲准备一起去吃午饭,发现电话只有铃声却没有人听。他穿上外套刚走到门口,就听见外面有许多人的脚步声。他停了下来,想仔细听一听,结果听到的是敲门声。



“来啦。”施瑞的声音有点颤抖,虽然他把计划在脑子里已经想了好多遍,但此刻他还是很紧张。施瑞把门打开,面前站着的一大群人,最前面的一男、一女是两个穿着制服的保安,后面有三、四个人都是便装。施瑞猜想中国安全人员不等自己联络上彼得就提前采取行动了。他心里暗暗怪罪博恩斯昨夜的电话实在不妥当。



保安见施瑞打开了门,就退到后头去了,一个中年便衣人员走上前来,面无表情地向施瑞问道:“你是不是施瑞?”



“是。”施瑞回答。



“我们进来跟你谈谈可以吗?”这个中年便衣人员问道。



“请进来吧,不过房间里的椅子不够坐。”施瑞说。



“没关系,床上也可以坐。”那人一边说,一边领着后面的几个人进了房间。



“啊!这里房间的条件太差了,两个床上的床罩还不是一样的。暖气好像也不足。”那人一进来,竟然对房间的条件作了一通评论。



房间里一共两把沙发椅,中间放着一个小茶几,茶几上有几个杯子和一个热水瓶。施瑞站到了一个沙发椅跟前。



“你们随便坐。”那人对一起进来的三个人招呼着让他们坐在床上,自己一屁股就坐到了另一个沙发椅上。“小施啊,你也请坐。”



“小施”这种叫法,施瑞很不习惯,不过施瑞听从地坐了下来。



“我介绍一下。”那人对着施瑞说:“我们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



那人说着,他掏出证件,施瑞一伸手接了过来,那人愣了一下,没有阻拦。施瑞看到,证件上写的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这个人的名字叫李炜。施瑞看罢,把证件还了回去。施瑞想,无论他们使用什么证件,反正中国安全人员的行动开始了,一场没有经历过的战斗开始了。



“他们都是我们一起的。”李炜指了指一起进来的人。“我们来,是来跟你打招呼的,你到上海来我们应该接待你的,但是我们不知道你来,所以今天特地来跟你打个招呼。”



这是搞什么鬼?施瑞强作笑容地应对:“不必,不必。”



“小施啊。”李炜挪了挪身子说:“也是上海出去的吧?多少年啦?”



“十五年了。”施瑞回答。



“第一次回来?”



“第......第......好多此了。”施瑞想不清楚每次进中国都是用什么名字的或者是那种护照,于是干脆含糊地说。



“这次来几天了?”



“前天才到上海的。”施瑞想,既然你问得不具体,那我就选择性地具体回答,尽量不提供完整的信息。



“喔!休息得怎样了?时差调过来了吗?”



这人是装傻,还是故意?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入境已经快二十天了?没查过?他这次是用“施瑞”这个名字的美国护照入的境,也是用这个护照在交通酒店办的住宿登记。



“已经没有时差了。休息得不错。”施瑞这样回答。



“那就好。”李炜说:“我们接到上级通知,说你是代表美国联邦调查局来上海调查人寿保险诈骗案的。”



“不是。”施瑞赶紧纠正说:“我是代表保险公司的,这是一家上市的保险公司,不是联邦政府的企业,我不属于联邦调查局。”



“是,是。”李炜改口说:“是联邦调查局北京办事处通知中国政府的,中国政府派我们来配合你的调查。我们今天早上才接到通知,确切点说是半个小时前接到的通知,我们赶紧看你来了。如果我们早点接到通知,你也不会住在这个地方了。我们刚才在电梯里就决定了,把你安排在到新锦江饭店去,你知道新锦江饭店吗?”



“知道。”施瑞揣摸着对方到底是什么人,葫芦里到底要卖什么药。说是“联邦调查局北京办事处通知中国政府”到底是真事,还是骗人?



“这样吧。”李炜说:“时间不早了,我们先去吃饭,边吃边谈,回来再收拾行李换个地方。”



说着,李炜就站了起来,其他三位也都跟着站了起来。施瑞也站了起来。施瑞说道:“我能不能先打个电话再去?”



施瑞确实想再给燕庆玲打个电话看看她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想给彼得再打个电话试试。



“打吧。我们等你。”四个人都停下来不走了。施瑞看了看他们,都站在那里,不打算走,其中一个拉开窗帘看外面,一个去了洗手间,另一个和李炜讨论起这个“交通酒店”是怎么从一个公司的内部招待所改建成对外开放的宾馆的。



施瑞不清楚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反正自己的电话总是有人听,当面听和暗地监听是一回事。施瑞先给彼得打电话,还是没有人接。然后他给燕庆玲打电话,也没有人接。施瑞犹豫了一下,他想,既然中国安全人员已经用这种方式对自己采取了行动,他们不可能不知道燕庆玲就在隔壁,于是说:“隔壁还有一个朋友,我能不能跟她去说几句话,她的手机好像有问题。”



“用房间电话打嘛。”一个年轻人说。



施瑞拨了房间对房间的号码,还是没有人接。



“我过去看看。”施瑞说着就往外走。他以为有人会阻拦他,可是没有人阻拦。相反,李炜却说:“可以找服务员开一下房门看看,也许出去了没有跟你打招呼。”



施瑞听着,盘算着,不清楚这个李炜到底是什么也不清楚,真是上海政府外事办的,还是安全人员伪装的。施瑞来不及想,就跑到燕庆玲房间门口。门是开着的,服务员正在打扫洗手间,房间已经整理过,里面一点燕庆玲的东西都没有。



“我的朋友哪里去了?”施瑞对着李炜问。



“我们接到的通知是接待你一个人,你们来了两个人吗?”李炜反问道。



也许面前的这个李炜确实什么也不知道,也许他装疯卖傻装得很好,就象他自己一样,是同行,只是老板不同而已。施瑞暂时无法判断。



施瑞问那个正在打扫的服务员,服务员说她的单子上写着该房间的客人已经退了房。施瑞让她确定一下,她拿出单子让施瑞自己看,李炜也凑过来看了看,打印出来的单子确实写着该房间的客人已经退房。



“客人是什么时候走的?有人接她一起走吗?”施瑞追问服务员,也同时观察李炜等人的表情。



“这我不知道。”服务员回答。



“下去问问总台就好了嘛。”跟李炜一起来的其中一个人说。



施瑞无奈,跟他们一行四人乘电梯到了楼下。



“我帮你去问。”刚才那个提建议的人说:“你朋友叫什么名字?”



施瑞下意识地摸了一下口袋里的那本假护照,心想这下糟糕,这本假护照该毁掉,等一会儿这些人变个脸要搜查的话,不是把“罪证”交到别人手里了吗?况且,燕庆玲是用这本假护照登记住宿的。



“她叫刘虹。”施瑞只好这样说。



“喂。市府外办的。”那人拿出证件向总台服务员说。“帮我查一查一个叫刘虹的人什么时候退的房。”



施瑞也凑到了柜台前去听。



“早上七点多。”服务员翻了几张单子,然后看着单子说。



“请问她是一个人走的,还是有人接她走的?”施瑞想知道她是觉察了什么不对溜走的,还是被人带走了。



“我们哪里晓得?”服务员不耐烦地回答。



施瑞也不好再多问。燕庆玲已经“退房”了,这总是不正常的,施瑞猜想她多半是被中国的安全人员秘密带走了。而面前的这伙人也许是扮“好人”角色的,也许是因为美国联邦调查局北京办事处出面了,中国的安全人员不好下手,用这种办法把自己控制起来。



施瑞出了交通酒店,坐上李炜他们的车来到这里之后,门口有两个人等着迎接。其中一个见李炜下车,上前对他说:



“陈处长他们已经先进去了。”



李炜客气地对那两人说:“那我们快点上去吧。”说着就做了个手势让那两人在自己前面先进去。



“我们不进去了。”其中一个人说。虽然他们不进去,但他们显然没有离开这个地方的意思。施瑞把都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记在在脑子里,盘算着接下去会发生的事情。



一家门面不起眼、规模不大的上海“家乡菜”餐厅的三楼似乎被整个包了下来,或许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专用的。不或施瑞也看得出来,这是一家对外的餐厅,看来自己应该是受到某种特殊的“优待”,至少目前还没有被“逮捕”。



大家统统就座,施瑞数了一下,包括自己在内,桌子上一共坐了八个人。李炜和刚才跟他一切进交通酒店房间的共四人,“陈处长”,他们这样叫他,可没有介绍说他是哪个单位、什么名称的处,旁边有一个看上去是他的下手,另一个年纪较大,他的目光犀利,而且总是在打量施瑞,这两个人没有介绍过,他们也从不开口说话。施瑞的位置被安排在李炜和陈处长中间,而那个年纪较大的,坐在施瑞的正对面。



“我们刚才随便聊了聊。”李炜隔着施瑞向陈处长说。“我刚才在酒店告诉小施,我们刚刚接到通知,接待得迟了,请他原谅。路上小张他们向小施介绍了上海最近的一些发展情况。”



“好,好。”陈处长接了话,他对施瑞说:“小施啊,你喝什么酒?”



施瑞想听正题,陈处长却不打算马上进入正式的谈话。



“我来一杯红葡萄酒就好了。”施瑞说。



“好。红葡萄酒好。”陈处长说:“按照美国人的习惯,我们不劝你酒,你随便。”陈处长说完,他的手下问:“这样我们等会儿叫小姐开一瓶还是两瓶?”



“一瓶就行了。”陈处长说。



“小施啊。”李炜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也不了解你喜欢吃些什么。你是上海出去的,我们特地准备了上海‘家乡菜’接待你,你有什么特别想吃的东西吗?”



“没有什么。我吃东西很随便。”施瑞说。



“美国的中国菜怎样?我上次去美国,住在法拉盛,那里很多中国餐厅,味道都不行。你回来了,一定要好好吃,想吃些什么,尽管说,李处长都可以安排。”陈处长说。



两个都叫“处长”,施瑞实在不清楚到底是指同一个处的正、副处长呢?还是指不同处的处长?关于这个问题中央情报局的教科书里没有,施瑞后来在工作中逐步了解到,中国当官的,如果是副职,在许多场合大家说话和相互称呼的时候,都会把“副”字省略掉,就是当着正职的面,也会这样。不过,通过他们谈话时的态度,你还是能够区分高低上下来。在面前的陈处长显然比李处长重要,这可以通过陈处长说“李处长都可以安排”这句话里听出来。



陈处长让李炜负责点菜,李炜不断地问施瑞的意见,施瑞重复表示吃什么都行,李炜对点的每一道菜的建议,最后都是陈处长拍板来决定。坐在两人中间的施瑞,头只好向两边转来转去表示对他们的讨论感兴趣,他很快就发现头脑发胀,而对面的那个年纪大的人,眼睛总是直愣愣地盯着施瑞,施瑞几次目光与这个人对视,他从不把目光移开,施瑞觉得这个人带有敌意。施瑞也发现,当自己的目光与其他几个人相碰的时候,他们都会首先把目光移开,施瑞注意到他们都在偷偷地注意着自己的每一个肢体动作、反应和每一句话,尽管到目前为止所说的,都是无关紧要的。



真的都是无关紧要的吗?从内容上说也许是无关紧要的,但是这是了解对方的开始。



接下去的两个小时里,都是陈处长、李炜和施瑞谈,他们全部在谈无关紧要的话,陈处长一会儿谈美国,一会儿谈葡萄酒,一会儿谈上海,一会儿他谈各地菜肴,一会儿他又把话题转移到谈论包二奶和歌厅小姐,不时地还插进谈全球金融股市,纽约911恐怖袭击,谈话完全没有中心主题。



陈处长的谈话中,也包括了对一些中国社会现象的批评,比如包二奶,离婚率上升,“外地”的治安不好,有钱人的父母宠坏了孩子以及平民的年轻女性省着吃却注重打扮结果弄坏了健康,等等。当然,没有批评中国政府的地方,也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



陈处长的谈话中,不时地夹杂着同样是无关紧要的提问,比如:美国能吃到这道菜吗?911那天早上你在哪里?法拉盛有多少华人?回上海觉得还认识路吗?你炒不炒股票?



李炜是每上一道菜,都能讲出这道菜背后的一个故事来,有的故事显然是东拉西扯,有的故事倒有点趣味。他也经常会接着陈处长的话题讲些话,听上去总是在应付与附和陈处长。李炜除了谈菜肴之外,从来没有开过新的话题。



虽然整整一顿饭的两个小时里,没有人跟施瑞谈正经的,但是施瑞明白,从这些无关紧要的对话中,一群经过专门训练、经验老道的中国安全特工人员正在观察自己。他们试图对自己的性格、耐心、谈话技巧和反应速度、社会层次,精神状态、社会知识、动作习惯、爱好、吃东西的样子进行观察研究,从而形成一种用来对付自己的最佳方案。



这顿饭吃完之后,陈处长终于进入施瑞等待已久的正经话题:“我还有事情,李处长这些天负责陪你。你的事情现在就是我们大家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政府的事情,我们会全力帮助你,配合你。”



施瑞看了一眼李炜,对两个人分别说了几声道谢的话。



“一个原则已经讲好了,李处长会把我们掌握的情况告诉你,你把你所了解的情况告诉我们,这样我们就能够配合好,你把你的事情办好,我们也把我们的事情办好。我们与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合作是友好的、长期的,我们两个国家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嘛。说穿了,我们两个国家非正式地交换情报,我们帮你,你也帮我们,我跟你们的那位彼得先生上午讨论好了,这个原则我们只要掌握好,事情一定会办好的。”陈处长说完松开了握着施瑞的手。



“另外,你到底是算联邦调查局的?还是保险公司的?”陈处长又补充问道。



“我哪里都不算。”施瑞说:“我是一家私人公司的工程师,正好我认识的三个人据说在越南失踪了,他们在全家福保险公司购买了高额人寿保险......”



“我知道了,你是属于保险公司临时抓的差,在我们这里这叫‘专案组’的‘协办人员’。其他的事情,你等会儿回去跟李处长他们仔细谈吧。有什么要求,尽管说,你私人有什么事情,也尽管说,我们对你的接待,是不分公和私的,我们接待的是你这个人,你出去了,入了美国籍,为美国人办事,但你毕竟还是我们中国人嘛,我们还是把你当作自己中国人的,我们跟你做个朋友。所以,公事要办,私事该办的也要办,都要提出来,都要办好。”



陈处长的这番话,真是亲切、热情、友善,但也同时话中有话、柔中带刚,其中的意思不是施瑞一时半会儿就能领会清楚的。



施瑞出了饭店,急切地又给联邦调查局的彼得去电话,终于与彼得通上了话。彼得在电话中说得十分简单:“你们全家福保险公司调查诈骗案的事情美国政府不插手,我上午已经帮助你把应该办的手续都办好了,中国政府指派了上海市政府外事办的一个陈处长帮助你,中国政府掌握一些情况,你们保险公司也掌握一些情况,你们交流合作,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事情会容易些。祝你好运。”



这是不是等于说美国政府已经向中国政府表明,美国已经了解“失踪”的三人都在中国政府的控制之下呢?施瑞想应该是这样。这样的话,公开宣布“失踪”的三人的下落就指日可待了。



http://www.cdjp.org


http://www.cdjp.org >【《黑猫行动》连载】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20582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