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北洋失利原因再分析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北洋失利原因再分析
徐仰药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北洋失利原因再分析
(814 reads)
时间:
2002-12-12 周四, 下午7:15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北洋失利原因再分析
徐仰药
关于阵型优劣问题,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说过,“舰首始终向敌”是“夹缝雁型小阵”的基本要求,而北洋舰队之所以采用夹缝雁阵,除了要充分发挥前主炮威力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日舰速度远胜于我方,在变阵上我方明显处于劣势。试想我方要是摆开一字阵型迎敌的话,凭对方的高速移动能力,会轻而易举地绕到我方一侧,那时我方的一字长蛇阵无疑就成了T字阵型“1”的部分,被动挨打是明摆着的。而且正是由于船速的关系,我方永远不会抢到T型阵的“一”字位,只有夹缝雁小阵才能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在船速不如对方的客观前提下更加灵活地变动阵型,避免使自己陷于T型阵“1”字位的绝对劣势。
北洋舰队要做到象HANJIAN先生说的那样,“争取形成一个己方为一,对方为1的T形,全部炮转为一边,集中火力”,只有一个办法,发现敌舰后立即背靠鸭绿江口一字排开,等候敌舰进入射程。黄海大战结束后,消息传到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采访了当时的美国“芝加哥号”巡洋舰舰长摩翰上校。摩翰在并不知道交战双方阵型的情况下分析说:“以我个人的判断,清国舰队司令可能是被迫在离海岸线很近的地方行驶,假如他按照操典使出近海去和日本舰队正面接触的话,就会把河口暴露与敌人,而清国的运输船队已经驶进了这条河道。因此,他不得不把自己的舰队部署在离海岸线很近的地方,而这样的部署在战术上极大的影响了部队的机动。。。 。。。清国舰队在如此贴近海岸线的浅海水域作战,其战术处理显然十分愚蠢,因为已经有两艘清国舰船因失去转舵的余地而搁浅了。”
从这位美国舰长的分析可以看出,发现敌舰后立即在近海摆开一字队形迎敌实乃兵家之大忌。老丁要是真那么干了,恐怕连一条船也剩不下,全得玩完。唯一正确的应对方法就是冲出近海占据有利地形,并利用雁小阵的灵活多变特性来抵消对方快船的优势,舰首对敌的好处是灵活,左转还是右转都比较节省时间,因为对方船快,变阵是对方主动,我方若是把船一概横过来排炮攻击,就根本无法根据对方阵型迅速调整方位。HANJIAN先生举出东乡平八狼在对马海峡的例子说:“后来日俄大海战中东乡平八郎大将为了抢占“T”字横头攻击的有利阵位,不惜消耗重大伤亡代价做了个“敌前大回头”动作。”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对马海峡那一战,日本联合舰队集结了大约一百艘舰船,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只不过区区不到四十艘舰船,还要分出一些驱逐舰去护卫没有战动能力的补给船,整只舰队的巡航速度下降了不少。俄舰队司令官当时的想法只有一个,冲破日本舰队在对马海峡的封锁,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根本没打算与日本舰队对决,所以才始终以纵队向前。东乡平八狼在阵前玩转体180度旋的时候,无心恋战的俄舰亚根就没开火,白白丧失了一次重创对手的好机会。
后来俄旗舰被击沉,舰队阵型大乱,俄舰队司令眼看大势已去只好率队投降,奇怪的是当时的俄国舰队也始终没有指挥权临时移交的制度,之前日军在旅顺围歼俄第一太平洋舰队时,也是因为俄旗舰中炮,舰队司令被当场击毙,从而导致了俄舰队各自为战乱作一团,最终被日军打得四散奔逃,最远的跑到了越南西贡,险些没逃到爪哇国去。这种军制缺陷可能与海战责任重大有关,如果旗舰被毁但司令尚在,次级军官接任指挥出了重大失误的话,责任问题可能会发生扯皮推卸。不管怎么说,日清与日俄海战毕竟是近代海军史上最早的两次大海战,很多经验教训要留待后人汲取,没有失败者的前车之鉴,海军的操典就只能停留在十九世纪以前的偏见层次上。总之,海战阵型的部署应以自身装备的长处以及敌我双方的特点为依据,假如中日双方的船速比率相当接近的话,抢占T字型横头无疑是最佳选择,无奈我们的船速太慢,跟不上人家的节奏。
至于丁军门的专业技术确实不怎么样,虽然早年做“龙骑将”以前也曾在长江水师中掌过几回舵把,但江海不可同日而语,蚊子舟更不能与巡洋舰比拟,因此被留洋的假洋鬼子们瞧不起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还好,老丁这人特有自知之明,洋教习郎威理在时,老丁就只顶个提督的虚名,把操控训练的权利委托朗威理去处理,自己只作些人事调节和监督工作。郎威理走后,继任着汉纳根手艺差得多,正象出尘所言,舰队的实权实际上操在刘步蟾手中。刘的为人不怎么样,曾因“不认抱养父母”之事,被船政大臣黎兆棠告过一状,但李鸿章一向重才不重德,所以未加理会。北洋军制是“一提督,二总兵”,丁汝昌以下,林泰曾与刘步蟾分居左右翼,按理说林的地位应在刘之上,但李鸿章认为林泰曾“胆子太小”,属于谨慎有余果敢不足的类型,因此私下里可能更看重刘一些,刘的跋扈性格也使林无法与其争锋,索性一推六二五。
黄海大战结束后,刘步蟾代替受伤的丁汝昌向李鸿章呈报海战战况,说日方旗舰“松岛”所中致命的开花弹是自己管带的定远舰所发,实际上命中松岛的重磅炮弹是林泰曾的镇远号放的,炮手是德国人赫克曼。刘步蟾靠欺下瞒上的伎俩抢得头功,为此死后与左宝贵邓世昌一起荣登《清史》的“忠烈堂”。此事后来经定远号帮办管驾戴乐尔(英国人,也就是出尘文中的Tyler,关于此人出尘的评论有失公允,暂不赘述)以及帮办镇远管带的美国人麦吉芬(出尘文中的McGirren,管带就是舰长,帮办管带虽然是虚衔,但人家自称舰长也未尝不可,牛皮吹得不算忒离谱,出尘的评价有失厚道。)在各自的著作中分别披露出来才得以澄清。如果信不过这两个人可以看看日本方面的《日清战争实录》,日本人记得很详细,炮弹是从镇远方面射过来的,所以后来东乡才盛赞镇远管带林泰曾“作战有方,最是令人佩服”,其实东乡也错了,镇远的实际指挥者是副管带杨用霖,林泰曾胆小,早早地闪了。
上一篇文章我说到北洋舰队没吃午饭的问题,很多人不以为然,老牛还抬出肾上腺素来搬杠,没做过临船(床)试验你就敢开牙,况且我说的正是次要因素,你却用主因来栽赃,我不理你。北洋失利的原因是综合性的,今天细想想还有一条因素没加进去,那就是弹药不足问题。据最不招出尘带见的戴乐尔记载:“两战舰(指定远和镇远)之十吋口炮,其战时用弹为猛烈之四直径(三十公分半)弹,其练习用弹为二半直径者,后者库存尚丰,惟前者旗舰只有一枚,其姊妹舰(镇远)只有一双。”总共只有三枚重磅炮弹,其中一枚击中日旗舰松岛,命中其第四号炮,近旁弹药发生爆炸,“霹雳一声,船轴倾斜五度,冒上白烟,炮台指挥官志摩清直以下,死伤达一百多人,死尸山积,血流满船。”(《日清战争实录》载)松岛因此退出战列,发信号通知“各舰随意行动”。想想看,假如北洋两主力舰拥有如此威力之巨弹一百枚将会怎样?按10%的比例,最少会有十枚炮弹落向敌方甲板,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只要集中火力击沉对方旗舰,使其一时间群龙无首,形势就很有可能发生逆转,胜利也就不是没有机会。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呵呵,老牛就不出声啦。静静看你们一班现代赵括在网上谈兵^-^
--
青牛
- (0 Byte) 2002-12-13 周五, 上午8:59
(195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89453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