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国水文大事记(中)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国水文大事记(中)
资料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标题:
中国水文大事记(中)
(685 reads)
时间:
2001-12-02 周日, 上午5:24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2-8
黄河流域各省及江西大旱
黄河流域大旱,从专至夏大部地区滴雨未降,秋季又旱。陕县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只有200.9亿立方米,为民国8年设站以来的最低值。入夏
以来,江西久旱不雨,早禾枯槁,晚禾被蝗虫所伤,全年收成不到十分之四五,遭灾70余县,其中重灾50余县。
(2-89) 丁文江发表《扬子江下游之地质》
本年,地质学家丁文江所撰《扬子江下游之地质》中提出:据对长江下游三角洲的形成,江浙近江海船个城市成立年代和海塘修筑历史发
展之研究,认为“五千年前之海岸线在今之江阴”,推知“1472年至1884年间,海滩增涨度为每69年1英里”。此与海德生(瑞典人)曾撰《扬
子江口》一文所计60年内增加1里之数基本相合。
民国18年(1929年)
(2-90) 国民政府公布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条例
1月26日,国民政府公布《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条例》,并待任冯玉祥为委员长,马福祥、王瑚为副委员长,特派冯玉祥、孙科、
宋于文、李仪祉、阎锡山等17人为委员,组成黄河水利委员会。“旋以经费无着,而当事者又牵于其他职务,黄河水利委员会并未成立”。
(2-91) 江西开始巡回测流
2月至5月,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两个测量队,先后开始巡测南昌等站流量,第一队巡测南昌等6站流量,驻南昌;第二队巡测饶州(今波
阳)等3站流量,驻饶州。除南昌外,其他各站均于民国20年6月停测。
(2-92) 浙江最早的水质观测
从5月起,杭州自来水筹委会拟用钱塘江水作水源,在下游徐村、周家浦取水样进行含盐度化验,历时两年三个月,是浙江省最早进行的水
质观测。
(2-93) 最早的三角量水堰
7月,为探索杭州九溪来水量,在九溪理安寺修建三角量水堰施测流量,并观测雨量,历时两年半,为浙江省最早的小河径流站。
(2-94) 《淮系年表全编》出版
本年,武同举编著的《淮系年表全编》于今春出版。该书共4册,记述唐虞至清末淮河(包括黄河)的水患、水利大事。
(2-95)陕、甘、宁大旱
陕西、甘肃、宁夏等省自民国11年以来连续干旱,以本年为最,也是黄河连续11年(1922~1932年)枯水段中水量最枯的一年。国民政府西北
灾情考察团南京赈济委员会报告称:“陕西全省九十二县,无处非灾区,……去岁迄今被灾死者二百五十万人,逃亡者约四十万。……”(
《陕西服务会刊》,民国19年4月第一期)
(2-96) 德国方修斯教授来华
德国汉诺佛大学教授方修斯(Otto Franzius,1878~1936年)曾任导淮委员会顾问工程师,并在他创办的汉诺佛水工及土工试验所作过两次黄河
试验。这次来华,在参与起草《导淮计划》之余还致力于黄河研究,返德后发表了《黄河及其治理》一文,认为“黄河之所以为思,在于洪
水河床之过宽”,与美国费礼门的见解相近,并于民国20年在汉诺佛工科大学水工试验所举办了导治黄河模型试验。
(2-97) 导淮委员会成立
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导淮委员会,蒋介石兼任导淮委员会委员长(后由陈果夫代理)。下设工程、总务、土地三处,分别由总工程师李
仪祉、总务处长何玉书、土地处长肖挣负责。另外还设有专门委员会,成员有汪胡桢、沈秉璜、顾丽江等10人,并聘请美国人史笃培、荷兰
人蒲得利为顾问工程师。所属机构还有测量队、水文站和附设高级水利职工学校等。导淮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掌管淮河流域测量,改良水
道,发展水利及一切筹款、征地、施工事务。
民国19年(1930年)
(2-9
黄河壶口瀑布实测水文特征
4月26日,陕西省建设厅测得黄河壶口瀑布流速为18米每秒,河道断面为96.875平方米,流量为1743立方米每秒,落差为15.06米。
(2-99) 湘鄂湖江水文总站成立
5月,全国建设委员会鉴于湘鄂水灾频仍,其病由于荆江与洞庭湖互为因果,为谋求解决两省水利纠纷,决定会同湘鄂两省政府组设湘鄂湖
江水利委员会,从事测量规划。嗣以经费负担,未能照发,改为在南京设立湘鄂湖江水文总站,并接办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在湘鄂湖江设
立的水文测站,又设岳阳水文分站开始观测洞庭湖口之水位和流量(民国22年6月增测含沙量和雨量、蒸发量等项目),仍隶属建设委员会。民
国20年4月,水文总站改隶内政部。至民国24年划归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管辖。民国25年3月,岳阳分站改为湘鄂湖江水文站。
(2-100) 中国最先命名珠穆朗玛峰被确认
6月,中国地理学会邀请名誉会员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作“罗布诺尔及最先发现喜马拉雅山最高峰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中肯
定了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国测绘的西藏图上所标明的一个最高峰为“珠穆朗玛”(意为圣母之山)这一地理事实。
(2-101)辽宁西部洪水
8月2~5日,辽宁西部大凌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水。暴雨区主要位置在辽东湾西岸努鲁儿虎山山前地区。雨带呈西南东北向分布,往南延
伸到滦河下游地区,涉及辽宁20余县,河北10余县和吉林部分地区。暴雨中心位于辽宁大凌河下游左侧支流西河流域,最大点雨量在2000毫
米以上(义县东北街)。据调查,西河复兴堡河段(集水面积2862平方公里)洪峰流量16200立方米每秒;小凌河锦州河段(集水面积3100平方公里)
洪峰流量11700立方米每秒,为近百年来的最大洪水。大凌河下游、渤海岸诸河、绕阳河也都出现近百年来最大洪水。
(2-102) 长江干流站向南京气象研究所拍报水情
本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令长江干流各水文测站每天上、下午向南京北极阁气象研究所各报汛一次。民国22年5月,沿江海关水尺(位)站
利用电报局及无线电台免费传递水位,由南京中央广播电台每天广播水位涨落消息。民国23年,交通部电政司正式通知各报汛台站在本地电
信局免费拍报水位,并颁发电报免费执照。
民国20年(1931年)
(2-103) 中国水利工程师学会成立
4月22日,中国水利工程师学会在南京成立。大会议决会章;推选李仪祉为会长,李书田为副会长,张自立为总干事,组成执行部;成立董
事会,推选董事9人,除执行部3人外,另6人为:茅以升、陈懋解、沈百先、张含英、须恺、孙辅世。学会编辑出版会刊《水利》,从民国20
年7月至民国37年3月,共出版月刊和特刊82期。
(2-104) 全国性大水灾
4~8月,珠江、长江、淮河及松辽流域不断出现大雨和暴雨。4月份雨区在珠江流域的东江、北江和长江流域的赣江、湘江上游,月雨量在
300毫米以上。5月份雨区北移,长江中下游,湘、赣流域,钱塘江流域,雨量在300毫米以上。6月份北江、桂江、柳江不断出现大雨和大暴
雨。6月下旬开始至7月份,雨带稳定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8月上旬,雨区北移至黄淮之间,并西伸至四川盆地和汉水流域,中旬以后大
范围降雨基本结束。由于降雨历时长,范围大;遂致“南起百粤北至关外,大小河川尽告涨溢”,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珠江流域的北江发
生特大洪水,东江、西江上游洪水也很大;长江流域除嘉陵江外,其他主要支流几乎都发生了大洪水;淮河上游、汝河、淠河发生较大洪
水;黄河流域伊、洛河发生特大洪水,沁河也发生了大洪水;海河流域的永定河和大清河,松花江流域的嫩江也都发生了洪水。全国有16省
672县市受灾,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湘、鄂、赣、浙、皖、苏、鲁、豫8省灾情最重,受灾人口5127万人,死亡40万人,受灾农田973.3万
公顷,为本世纪以来灾区最广、灾情最重的一次大水灾。
(2-105) 江淮洪水
长江流域的湘江、赣江4月开始进入雨季,6月中下旬江淮流域降雨逐增,7月雨区长期停滞,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雨量一般比常年多1~2
倍,最高多达3~4倍,8月上旬雨区始向黄淮之间北移。长江流域主要支流除嘉陵江外,金沙江、岷江、沦江、乌江、汉水以及洞庭湖、都阳
湖水系几乎都发生了大洪水。岷江高场站洪峰流量40800立方米每秒,仅次于1917年,为本世纪以来第二位大洪水。长江干流自湖北石首至江
苏南通,沿程溃决漫溢354处,城陵矶至汉口汪洋一片,汉口市内行舟,汉口站最高水位28.28米,为186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淮河“从6
月下旬开始至7月15日,上自霍邱,下至五河,淮堤节节溃决”。蚌埠站最高水位20.41米,为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中渡站洪峰流量为16200
立方米每秒。
(2-106) 国民政府内政部召开两河会议
11月2~5日,国民政府内政部在南京同时召开废田还湖导淮入海会议和黄河河务会议。由国内水利专家15人及财政、交通、实业、内政
部、建设委员会、导淮委员会及苏、皖、赣、湘、鄂、绥、陕、冀、鲁、豫诸省的代表参加。会议讨论了黄河防洪、治标、治本、经费等议
案,并呼吁迅速成立治黄统一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
(2-107) 《导淮工程计划》中的水文计算
本年,导淮委员会编成《导淮工程计划》。其中有根据归海坝及御马头水志的水位记录推算1860~1921年间共12次大水的洪泽湖出湖总流
量,并用雨量资料估算水量作验证。这是中国最早用实测资料进行的一次水文计算工作。
民国21年(1932年)
(2-108) 《全国雨量及水文报告》出版
本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出版《全国雨量及水文报告》。
(2-109) 首次黄河河床质泥沙颗粒分析
华北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及导淮委员会,在济南泺口和利津宫家坝黄河河道断面处,各分左、中、右3点采取河床质泥沙样品,寄往德
国汉诺佛水工试验所,首次进行黄河河床质泥沙颗粒分析。
(2-110)松花江洪水
6月下旬至8月上旬,松花江及乌苏里江西侧支流和额尔古纳河部分支流流域阴雨连绵,7月份降雨日数20天以上。降雨量200毫米以上雨区
面积50余万平方公里,300毫米以上雨区面积12余万平方公里。8月初,嫩江洪水与松花江上游、拉林河洪水遭遇,形成松花江中下游干流特
大洪水。因嫩江齐齐哈尔以下溃口多处,故哈尔滨站实测洪蜂流量11500立方米每秒偏小;经还原计算,洪峰流量16200立方米每秒,为1898
年以来的首位。嫩江江桥站洪峰流量15600立方米每秒,为1932年以来的首位。该场洪水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3省区有64个县旗受灾。哈
尔滨市受灾最重,全市38万居民,有23.8万人受灾,2万多人丧生, 12万人颠沛流离,市区最大水深5米以上,市内交通断绝,通往各地的墨
路干线也全部中断。
(2-111)首勘长江上游水力资源
11月初,由国防设计委员会、建设委员会会同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长江水电测勘队,前往宜昌以上查勘长江上游水力资源,历时约二
月。查勘结果认为:宜昌附近之葛洲坝及宜昌上游38公里之黄陵庙两处,最宜于建筑厂址及闸坝工程。葛洲坝形势天然,施工易而费用省,
惟地基覆盖层为砾石,下层尚待钻验。黄陵庙为峡谷,河床地质为花岗石,极为适合厂坝基础,惟施工较难,建筑费亦较昂。两地各有优
点。测勘后,于民国22年编写了《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此为国人对长江干流水力资源实地勘测的开端。
民国22年(1933年)
(2-112) 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
4月20日,国民政府任命李仪祉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王应榆为副委员长。6月28日,国民政府制定《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黄河水利委员会直隶于国民政府,着理黄河及渭、洛等支流一切兴利、防思、施工事务。9月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南京正式成立,并于西
安、开封设立办事处。11月8日,黄委由南京迁至开封办公。
(2-113) 中央广播电台每日广播长江水情
5月11日,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根据顾问工程师白郎都建议,呈准利用沿江各地电报局及无线电台免费递发水位报告。沿江及各主要文流
海关所辖的各水尺站,亦将逐日记录电传到京,即日汇送中央广播电台广播每日水位涨落消息。嗣后,又增报各地降雨量,以便估计洪峰之
高度与延续性及速率,提前作出必要的防汛措施。
(2-114) 陕西省府通过测水站规划及其设置组织大纲
6月9日,陕西省政府政务会议通过由李仪祉提议的《陕西省测水站规划及其设置组织大纲》。《大纲》要求全省规划布设水文站27处,水
标站12处。
(2-115) 长江中下游五省防汛委员会成立
6月中旬,鉴于1931年洪水为灾之烈,因汉口等地水位突涨,为防思于未然,由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提出建议,条陈办法,经“六月十四
日,蒋介石分电全国经委会、扬子江整委会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政府,本中央地方合作协同防范之旨,会组扬子江防汛委
员会”。6月22日,扬子江防汛会议在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30余人出席。商定防汛委员会由委员七人组成,委员长由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
委员长周象贤兼任,会历设九江,另设驻京办事处。工程方面,按省划分五区,各区指派防汛总工程师共负防汛责任。
(2-116)长江首作洪水预估
本年,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为了及时掌握水情变化,在长江中下游几个重要控制站,应用相应水位关系法,建立了城陵矾~汉口、汉
口~九江、汉口~南京相应水位关系,以此来作洪水预估。由于资料少,河段长,精度差,故仅能作为内部参考。
(2-117)黄河中游洪水
8月5~10日,黄河上游的大夏河、庄浪河、中游的清涧河、延水河、无定河、三川河、汾河、渭河等流域降了一场大范围的大雨或暴雨。
最大四天实测降雨量(清涧河清涧站)为255毫米,最大一天实测降雨量(无定河绥德站)为71毫米。上述各河普遍发生洪水。这场洪水特点,一是
五天内有两次降雨过程,每次过程形成的黄河龙门以上干流洪水,与径、洛、涓、汾等支流洪水遭遇,造成陕县站的峰高量大的洪水过程,
实测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为1919年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二是洪水挟沙量大,最大12天沙量达21.1亿吨(陕县站多年平均输沙量
16亿吨)。这场洪水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受灾,淹没耕地85万余公顷,受灾人口364万人,伤亡1.8万人。
(2-118) 岷江地震山崩堵江成湖
8月25日下午,四川眠江上游茂汉县迭溪镇发生7.5级强烈地震,使该镇附近上游两岸山崖崩塌,堵塞江流,形成3座拦江大坝。位于最下游
的第一座坝,高出河床约160米,坝体土石混合,土质为主;上游相距1公里处的第二座坝和3公里处的第三座坝,高出河床也在100米以上,
坝体均为块石,堆压密实。由此形成的3个地震湖,被江水注满后,即开始没坝溢流。10月9日,第一座土石坝溢流后,迅速全部溃决,溃坝
水头到达海县时,仍高14米,将都江堰渠首建筑物全部冲毁,海县至乐山沿江两岸,损失惨重。另两座坝除有一出水口溢流外,坝体至今完
好。所形成的小海子湖(第二座坝)和大海子湖(第三座坝)平均水深为42米和81米,苦水量约5000万立方米和7500万立方米,至今50余年,尚未
见有险情。
(2-119) 黄河架通第一条过河电话线路
河北、山东两省河务局为便利两省水情、公务信息传递,9月在东明刘庄险工处架设了一条过河电话线路,这是黄河上架通的第一条专用电
话过河线路。11月,山东河务局在位山、解山间也架设了专用过河电话线。
(2-120) 强风暴期袭击上海
9月2日,强台风袭沪,江湖倒灌,马路积水没胫。黄浦江黄浦公园站涨水1.34米,实测潮位为4.80米(吴淞基面)。川沙几等陆沉,死数百
人。宝山石塘冲毁近70米。9月19日,第二次台风过沪,造成黄浦江口吴淞站出现历史最高潮位5.72米(后经交通部上海航道局航标测量处考核
认为该记录是仪器故障引起,拟定修改为5.50米,见《黄浦江长江口水文统计》),黄浦公园站4.86米,涨水1.01米,市区马路可行舟。宝山海
塘溃决五处,长670余米,郊区农田受淹,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浚浦局总工程师查理德认为:“江潮上岸原因,全由台风与高潮相遇所
致”。
(2-121) 伪满各机构设立水文测站
民国20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北三省(随后又侵占热河省)后成立了伪满洲国。自民国22年起,伪满国务院国道局、民政部土木
局、交通部理水调查处,产业部水力电气建设局等机构先后在东北各河、滦河开始设立各类水文测站。本年设立的有嫩江江桥、松花江吉
林、太子河辽阳、滦河等站。
(2-122) 天津第一水工试验所成立
12月10日,黄委和河北省立工学院合作,于工学院内设立“天津第一水工试验所”。这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水工试验所。民国23年,又有
导淮委员会、华北水利委员会、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北洋工学院等单位参加,改名为“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至民国24年冬落成,所长
李赋都。民国26年,该试验所毁于日本侵略军之手。
(2-123) 黄委组建水文测量队
12月,由华北水利委员会调派一批技术人员至黄委组建水文测量队,队长许宝农。这是黄河上第一个流域性水文管理机构。民国27年5月迁
至洛阳,后又迁往西安。
民国23年(1934年)
(2-124)李仪祉提出黄河水文站设站规划
1月,黄委委员长李仪祉制订出《治理黄河工作纲要》,提出了以现代水利科学方法治理黄河的工作要点。对水文测站的布设提出了具体规
划地点,共设水文站21处,水标站11处,气象站7处。
(2-125) 黄河始用无线电台报水情
2月,黄委获得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调拨无线电机两台,能收发250~300公里以内的电信。一台设于秦厂水文站,一台设于开封黄委。从2
月20日起,秦厂水文站开始用电台逐日向开封报水位、流量。
(2-126) 中国地理学会成立
3月,中国地理学会在南京成立。发起人翁文颇、丁文江、李四光、竺可帧等40余人,选举翁文颇为会长,竺可帧等九人为理事。会址设在
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理系。同年9月创刊《地理学报》。这是中国历史最早的现代地理刊物,内容包括水文地理方面的有关研究成
果。
(2-127) 全国经济委员会统管全国水文事业
7月,中央政治会议先后通过统一水利行政及事业办法纲要与统一水利行政事业进行办法,以全国经济委员会为统领全国水利行政的最高机
关。内设水利处,具体负责水利业务,包括统管全国水文事业,处长茅以升,副处长郑肇经。为求得共商水利大计,又特设“全国水利委员
会”,延聘有关部、委官员,冀、鲁、豫三省主席,江、淮、黄流域水利负责人,以及社会著名人士组成。每年开会一次,共同审议水利处
提出的全国水利建设计划和水利经费分配方案。
(2-128) 黄河首次进行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
黄委将开封黑岗口黄河最高水位时(8月11日下午3时)采取的水样送请华北水利委员会代为进行泥沙颗粒分析。11月,水样泥沙颗粒组合分析
完毕,并绘成图表。此为黄河上首次进行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
(2-129) 长江中下游各省大旱
入夏以来,酷热无雨,各地农田大旱成灾。7月12日,上海天文台报告气温为华氏104.4度(合摄氏40.2度),为63年来最高纪录。浙江旱况以
杭、嘉、湖三属为最严重,包括江苏苏、松、太三属在内的整个太湖流域大旱。安徽全省49县受灾,禾苗尽枯,赤地千里,为百年来所未
有。江西自6月中旬至8月未雨,亢旱异常,田土龟裂,田禾枯黄,受灾41县。湖南旱灾扩及50余县。湖北襄河先以陕豫大雨,水位超过1931
年洪水位,以致溃堤成灾;但其他地区旱灾极重,“饿莩载途,草根树皮掘剥殆尽,灾民有饿死者,有服毒自尽者”,受灾达40余县。
(2-130) 报汛台站免费报汛
本年,国民政府交通部电政司正式通知各报汛台站,所在地区电信局免费拍发水位电报,使电报报汛制度化。
(2-131) 钱塘江施测全潮流量
民国21年9月至23年12月,浙江省水利局在钱塘江闸口施测全潮流量38次,每次历时以12小时为度,夏历每月初三和十八日大潮期间施测,
成果见民国24年出版的《浙江省水利局总报告》。
(2-132)设置“大连零点”
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期间,在大连港码头仓库区内设立验潮站,并以多年验潮资料求得的平均海面为零起算,称为“大连零点”。该高程系
的基点设在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港原一号码头东转角处,该基点在大连零点高程系中的高程为3.765米。原点设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人民广场
内,已被毁坏。该系统于1959年以前在中国东北地区曾广泛使用。1959年中国东北地区精密水准网在山海关与中国东南部水准网连接平差
后,改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大连基点高程在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高程为3.790米。
民国24年(1935年)
(2-133) 南京中央水工试验所成立
为兴起水利科研实验事业,民国23年9月全国经委会常务会议通过,特设中央水工试验所作为全国水利科学研究中心,直属全国经委会,以
水利处副处长郑肇经为筹备委员会主任。试验所接受荷兰拨出40万元庚款作为筹建经费,并聘请荷兰工程师万和佛为顾问。民国24年春,该
所实验基地在南京清凉山南麓择址开工,但因民国26年日本入侵,末及竣工而西迁重庆。西迁后,曾与几个内迁院校合作设立了磐溪(民国27
年,中央大学)、石门(民国28年,中央工业专科学校)、昆明(民国29年,清华大学)、武功(民国29年,西北农学院)、灌县(民国30年,四川省水
利局)等水工试验室。此外,民国29年还在重庆设立一个水工仪器制造厂。民国31年1月,中央水工试验所改为中央水利实验处,处长郑肇经,
直至民国35年6月卸职。
(2-134) 编印民国22年《全国水文报告》与《全国雨量报告》
5月,全国经委会水利处编印民国22年《全国水文报告》及《全国雨量报告》各一册。水文报告中列有水文站153处,水位站277处。雨量报
告中附有全国年雨量线图,列有各省所设雨量站593处及各流域机构所设雨量站407处,共1000处。两报告均缺东北、台湾地区资料。
(2-135) 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成立
全国统一水利行政后,本年5月3日,中央将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湘鄂湘江水文总站合并,组成扬子江水利委员
会,负责管理长江流域一切兴利防患事务,隶属全国经委会。下设水文总站,站址设在南京。至此,长江流域水文工作始行统一管理。
(2-136) 《黄河志》三篇志稿完成出版
民国23年夏,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发起编纂《黄河志》。编纂会会长戴传贤,副会长朱家骅、王应榆;编纂胡焕庸、侯德封、张含
英、张其昀、寿振黄、郑鹤声、刘士林。厘定全志共七篇,气象、地质、水文与工程、人文与地理、文献、动物、植物。民国24年5月,张含
英承编的第三篇“水文与工程”完稿,民国25年11月由国立编译馆出版。全书4卷,设水文、河道、灌溉、垦殖、航运、防溢、护岸、引导、
挑浚、分流、蓄水、堵决、官制、修防14章及附录、水文图表等。10月,胡焕庸承编的第一篇“气象”完稿,民国25年10月出版。11月,侯
德封承编的第二篇“地质”完稿,民国26年出版。
(2-137) 国民政府《水利建设纲领》要求制定河流水文气象测验计划
5月,根据民国23年中央政治会议统一水利行政事业的规定,国民政府通过施行《水利建设纲领》。《纲领》提出:“全国各河流之水文气
象测验应制定整个计划。”自此,全国各流域和地方水利机构相继提出水文工作要点和设站计划。
(2-138) 长江中游洪水
7月3~7日,长江中游发生特大暴雨,暴雨区位于澧水、清江、三峡区间下段小支流及汉江中下游地区。鄂西五峰站实测最大五天雨量
1281.8毫米,为中国著名的大暴雨之一。潜水、沮漳河、汉江均发生特大洪水。澧水三江口站(集水面积15070平方公里)洪峰流量31100立方米
每秒,超过1862年历史最大洪水。清江搬鱼咀站15000立方米每秒,为近百年来的第3位;汉江丹江口50000立方米每秒,下游碾盘山57900立
方米每秒,为近一二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汉江中下游堤防溃决,两岸一片汪洋。长江荆江段,由于干支流洪水遭遇,宣泄不及,决口20余
处,荆北一片汪洋。湘、鄂、赣、皖4省受灾农田150万余公顷,受灾人口1003万人,死亡14.2万人,损坏房屋40.6万间。
(2-139) 设置“坎门零点”
民国期间,军令部陆地测量局根据浙江玉环县坎门验潮站多年验潮资料,以该站高潮位的平均值为零起算,称“坎门零点”。在坎门验潮
站设有基点252号,其高程为6.959米。该高程系曾接测到浙江杭州市、苏南、皖北等地,在军事测绘方面应用较广。
(2-140) 四川省最早的一批水文测站建设
本年下半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工程师黄育贤一行至四川省考查水力资源时,提出“拟请四川省建设厅设立水文测站计划书”,民国25
年1月资源委员会函请四川省建设厅查照办理,随文附有“设立水文测站计划书”。2月又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名义给四川省政府主席刘
湘的训令中指出:“……各项水利工作中,尤以水文测验为首要,……合行令仰该省府即便遵照,迅就各河流之适宜地点,普遍设置测站,
作悠久不辕之观测,俾可得精密之统计,以为一切水利设计之依据。”四川省政府于同年12月具文呈报:四川省已设立水文测量区3处,流量
站6所、水标站18所,并附设站地点及日期。是为四川省最早的一次水文测站建设。
(2-141) 《黄河年表》出版
11月,由沈怡、赵世暹、郑道隆合编的《黄河年表》经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审定,作为参考资料印行。该年表分列唐尧80年(公元前
2278年)至民国22年(1933年)的黄河洪水、河患、治河、通河、引河、决河、徒、溢、涨、赈灾、开渠、河议等史料,共计13万多字。
(2-142) 李仪祉写出大量治黄论著
李仪祉在民国22~24年(1933~1935年)任黄委委员长期间,写出《黄河水文之研究》、《黄河概况与治本探讨》、《关于导治黄河之意
见》、《治黄关键》、《治黄意见》、《研究黄河流域泥沙工作计划》、《黄河流域之水库问题》、《纵论河患》、《后汉王景理水之探
讨》等数十篇治黄论著,成为后人治理黄河的重要文献。
民国25年(1936年)
(2-143)制订《报汛办法》
全国经委会制订各河《报汛办法》(共16条),规定每日上午8时及下午4时各报水位及流量一次,每日上午9时报雨量一次,并对报汛电码型
式作出了规定。
(2-144)开办台风警报
中央气象研究所于本年6月至10月开始办理台风警报,以利沿海渔、航各界预防。
(2-145) 制订水利工作者职业道德信条七则
10月,中国水利工程师学会第六届年会在西安召开,根据汪胡桢等人提议,拟订《水利工作者职业道德信条》七则,经年会讨论通过。1.应
绝对互相尊重职业上的名誉与地位;2.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之下,应极端尊重技术上应有之人格与操守;3.不得违反科学的论据提出或实施任何
工程计划;4.搜集及分析技术资料时,应绝对忠实;5.对于任何水利主张有相反之论断时,应作善意之商榷,不得作恶意之攻击;6.任何人员
对于水利上错误的主张,不得率意附同;7,对会员或其他水利工程师的工作,应尽量协助,不得牵制或排挤。
民国26年(1937年)
(2-146) 抗日战起,流域机构西迁
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抗日战起。南京国民政府11月20日迁都重庆。民国27年6月9日,国民党驻武汉党政军机关也开
始撤退。当时各流域水利机构相继西迁,云集西南。导淮委员会迁驻四川綦江;黄河水利委员会迁驻西安;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华北水利委
员会、江汉工程局及中央水工试验所迁驻重庆;珠江水利局迁驻桂林。华北、华东大部地区相继沦陷后,沦陷区各类水文测站除少数坚持观
测外,大部被迫停测。
(2-147) 黄河流域及西南地区大旱
本年,鲁、豫、陕、甘、宁、川、黔、桂等省大旱,灾民食树叶、树皮充饥。四川被灾41县,灾民3000余万人,饿死3000余人。河南省灾
民1000万人。黔、桂、陕北荒旱。
(2-148) 抗战前夕的水文测站统计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水文测站发展最多时计有水文站409处,水位站636处,雨量站1592处,共计2637处,均不包括台湾省。(其中东北
地区数字摘自刊印的《水文资料》,关内地区数字摘自民国37年1月国民政府水利部编印的《水文测验》一书。东北地区由伪满各机构在民国
23~26年期间设有流量站41处、水位站150处、雨量站172处)。
民国27年(1938年)
(2-149) 全国经济委员会改为经济部
1月,抗日战起,国民政府为适应战时体制,全国经委会改为经济部。部内设有管理全国水利及水文事业的机构。
(2-150)查勘湘桂水道
3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奉令查勘湘桂水道。9月,成立湘桂水道工程处。自民国27年5月至民国29年,先后在广西境内湘江、桂江及灵渠设
立水文站、水位站20余处,历时3~5年,直至完成《整治湘桂水道工程计划》以后撤销。
(2-151) 扒决花园口黄河大堤
6月,国民政府最高当局密令在河南中牟、郑州一带扒决黄河大堤,意图隔断交通,阻止日军西进。6日晚,国民党新八师在郑州花园口开
始掘堤,至9日晨复用炸药爆炸,上午9时决口过水,临背差大,口门迅即冲大,主溜穿堤而出,奔腾直泄。泛水一股沿贾鲁河经中牟、开
封、尉氏、扶沟、西华、淮阳、周口入颍河、至安徽阜阳由正阳关入淮;另一股自中牟顺涡河经通许、太康至安徽毫县由怀远入淮。河南、
安徽、江苏3省44县市受灾。在8年泛滥中,因黄灾出逃390万人,死亡89万人。
(2-152) 东平湖干涸垦为农田
自花园口扒口后,河水南泛入淮,东平湖湖底基本干涸,大部垦为农田。至民国36年花园口堵复后,黄河复归故道,东平湖才又起到天然
滞洪作用。
(2-153)水文研究站成立
10月,中央水工试验所在重庆石门设立水文研究站,统筹西南各省水文测站布设及测验管理工作,拟定测读及记载细则,制定测验规范,
印制统一表册,选任测站人员,配制测验器材等。自民国28年至民国30年期间,该所在金沙江、嘉陵江、乌江及赤水河等干支流共设水文站
23处、水位站44处。
民国28年(1939年)
(2-154) 海河洪水
7~8月,连受八次台风北上的影响,海河流域连续出现暴雨,特点是次数多、范围广、暴雨中心位置比较稳定。北京昌平、三家店一带,
处于几次暴雨中心区,昌平7、8两月总雨量达1137.2毫米。海河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滦河流域也发生较大洪水,少数河段洪水量级很大,如
白河尖岩村(集水面积9072平方公里)和唐河中唐梅(集水面积3480平方公里)洪峰流量为11200和11700立方米每秒,分别为1890年和1801年以来
的最大洪水;多数河段洪水与历史最大洪水比较,峰不算大,一般为20~40年一遇。这场洪水受灾农田近350万公顷,灾民近900万人,死伤
1.32万人,冲毁铁路160公里,天津市区被水淹浸一个半月。晋、冀、鲁、豫四省及天津市经济损失约计11.69亿元。
(2-155) 新疆天池设站观测水位
本年,新疆为开发利用天池水资源,开始设立三工河天池水位站,委托天池福寿寺道士观测,为新疆最早设立的高山湖泊水位站。
(2-156) 苏、皖两省同测蚌埠站流量
本年,汪伪水利委员会“咨准江苏、安徽两省建设厅,在淮河、运河择设重要测站,恢复记载”。8月,苏、皖两省建设厅各在淮河蚌埠站
观测水位、流量。据汪伪《水利委员会刊》统计,两处水位仅相差0.07~0.11米。苏站测流64次,于当年12月停测,皖站继续观测至民国33年
止。
民国29年(1940年)
(2-157) 国产流速仪、水准仪诞生
春,经济部中央水工试验所制造组与全国度量衡局度量衡器厂合作仿制美国普来斯旋杯流速仪,9月制成样品,年底组建水工仪器制造实验
工厂,民国30年正式生产100台分发水文站使用。民国31年冬,开始研制水准仪并制成样品。民国32年初,与内迁昆明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
所商定,由该所供应成套光学零件。10月终于制成国产第一台水准仪,精度相当于德国蔡司仪器厂的NIC式水准仪,定名为“丙式水准仪”。
当年第一批投产10台,至民国33年共生产36台,为中国正式自制光学测量仪器之始。
(2-158) 刊印《华北降水量》
2月,日伪建设总署刊印《华北降水量》,包括华北地区130个常年站、28个汛期站截至民国28年的降水量资料,共四卷。
民国30年(1941年)
(2-159) 黄委设陇南水土保持试验区
1月1日,黄委在甘肃天水设立陇南水土保持试验区。这是黄河流域最早建立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机构,任承统任试验区主任。试验场设在
天水赤峪沟,以瓦窑沟等四条小流域为示范区开展工作。民国31年8月,农林部也在天水设立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傅焕光任主任,试验场设
在龙王沟、梁家坪、吕二沟等处。
(2-160) 陕西扶风设立黄土防冲试验场
1月,中央水工试验所派工程师吴以在陕西扶风博家庄设立黄土防冲试验场,建有20个不同坡度、不同利用方式的试验小区,并以金陵河作
为防冲试验流域,于其沟口案板坪村设立水文观测站,进行防冲试验。至民国31年因受扶风县政府干扰,试验工作被迫中止。
http://www.chinawater.net.cn/History/hydrology/hydrology09.html
>中国水文大事记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12717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