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国水文大事记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国水文大事记
资料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标题:
中国水文大事记
(658 reads)
时间:
2001-12-02 周日, 上午5:22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国水文大事记
二、外来影响时期(1841~1948年)
(二) 民国时期(1912~1948年)
目 录
民国元年(1912年)
(2-45) 吴凇口、黄浦公园设自记水位站
(2-46) 设置“废黄河口零点”
(2-47) 中国开始湖泊观测研究
民国3年(1914年)
(2-4
黄浦江始测湖流量、含沙量,并预报潮水位
(2-49) 图们江、鸭绿江洪水
(2-50) 北京政府成立广东治河处
(2-51) 北京政府全国水利局成立
(2-52)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立
民国4年(1915年)
(2-53) 进行西江水文测验
(2-54) 珠江流域洪水
(2-55) 湘江、赣江洪水
(2-56) 长江上最早建立的自记水位站
民国6年(1917年)
(2-57) 英国费礼门来华研究治河
(2-5
岷江洪水
(2-59) 珠江施测全潮水位、流量
民国7年(1918年)
(2-60) 顺直水利委员会成立并设置测站
民国8年(1919年)
(2-61) 首次布置全国进行河川测验
(2-62) 钱塘江作同步潮位观测
民国9年(1920年)
(2-63) 举办江北运河水文测验
(2-64) 通报北京雨量
(2-65) 内务部要求各省测报雨雪量
(2-66) 宁夏海原大地震形成一批水库
(2-67) 华北大旱
民国10年(1921年)
(2-6
淮河洪水
(2-69) 苏、浙、皖、鄂水灾,湖南旱灾
民国11年(1922年)
(2-70) 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成立
(2-71) 长江中下游水旱潮灾并发
(2-72) 太湖各口开展水文观测
(2-73) 大通等站首测长江流量
(2-74) 李仪祉发表《黄河之根本汉法商榷》论文
(2-75) 长江开始逐年刊布《水文年报》
民国12年(1923年)
(2-76) 长江订造专用测轮
(2-77) 德人恩格斯作黄河丁坝试验
民国13年(1924年)
(2-7
山东运河工程局成立,督导水文测验
(2-79) 最早的径流泥沙试验
(2-80) 金沙江、澜沧江洪水
(2-81) 长江中游水灾,四川大旱
民国14年(1925年)
(2-82) 长江上中游大旱
民国15年(1926年)
(2-83) 湘、资、沅江洪水
民国17年(1928年)
(2-84) 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成立,掌管长江测流
(2-85) 《中国雨量研究》(1873~1924年)刊印
(2-86) 顺直水利委员会改组为华北水利委员会
(2-87) 首次拟订《水文测验规范》
(2-8
黄河流域各省及江西大旱
(2-89) 丁文江发表《扬子江下游之地质》
民国18年(1929年)
(2-90) 国民政府公布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条例
(2-91) 江西开始巡回测流
(2-92) 浙江最早的水质观测
(2-93) 最早的三角量水堰
(2-94) 《淮系年表全编》出版
(2-95) 陕、甘、宁大旱
(2-96) 德国方修斯教授来华
(2-97) 导淮委员会成立
民国19年(1930年)
(2-9
黄河壶口瀑布实测水文特征
(2-99) 湘鄂湖江水文总站成立
(2-100) 中国最先命名珠穆朗玛峰被确认
(2-101) 辽宁西部洪水
(2-102) 长江干流站向南京气象研究所拍报水情
民国20年(1931年)
(2-103) 中国水利工程师学会成立
(2-104) 全国性大水灾
(2-105) 江淮洪水
(2-106) 国民政府内政部召开两河会议
(2-107) 《导淮工程工程》中的水文计算
民国21年(1932年)
(2-108) 《全国雨量及水文报告》出版
(2-109) 首次黄河河床质泥沙颗粒分析
(2-110) 松花江洪水
(2-111) 首勘长江上游水力资源
民国22年(1933年)
(2-112) 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
(2-113) 中央广播电台每日广播长江水情
(2-114) 陕西省府通过测水站规划及其设置组织大纲
(2-115) 长江中下游五省防汛委员会成立
(2-116) 长江首作洪水预估
(2-117) 黄河中游洪水
(2-118) 岷江地震山崩堵江成湖
(2-119) 黄河架通第一条过河电话线路
(2-120) 强风暴潮袭击上海
(2-121) 伪满各机构设立水文测站
(2-122) 天津第一水工试验所成立
(2-123) 黄委组建水文测量队
民国23年(1934年)
(2-124) 李仪祉提出黄河水文站设站规划
(2-125) 黄河始用无线电台报水情
(2-126) 中国地理学会成立
(2-127) 全国经济委员会统管全国水文事业
(2-128) 黄河首次进行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
(2-129) 长江中下游各省大旱
(2-130) 报汛台站免费报汛
(2-131) 钱塘江施测全潮流量
(2-132) 设置“大连零点”
民国24年(1935年)
(2-133) 南京中央水工试验所成立
(2-134) 编印民国22年《全国水文报告》与《全国雨量报告》
(2-135) 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成立
(2-136) 《黄河志》三篇志稿完成出版
(2-137) 国民政府《水利建设纲领》要求制定河流水气象测验计划
(2-138) 长江中游洪水
(2-139) 设置“坎门零点”
(2-140) 四川省最早的一批水文测站建设
(2-141) 《黄河年表 》出版
(2-142) 李仪祉写出大量治黄论著
民国25年(1936年)
(2-143) 制订《报汛办法》
(2-144) 开办台风警报
(2-145) 制订水利工作者职业道德信条七则
民国26年(1937年)
(2-146) 抗日战起,流域机构西迁
(2-147) 黄河流域及西南地区大旱
(2-148) 抗战前夕的水文测站统计
民国27年(1938年)
(2-149) 全国经济委员会改为经济部
(2-150) 查勘湘桂水道
(2-151) 扒决花园口黄河大堤
(2-152) 东平湖干涸垦为农田
(2-153) 水文研究站成立
民国28年(1939年)
(2-154) 海河洪水
(2-155) 新疆天池设站观测水位
(2-156) 苏、皖两省同测蚌埠站流量
民国29年(1940年)
(2-157) 国产流速仪、水准仪诞生
(2-158) 刊印《华北降水量》
民国30年(1941年)
(2-159) 黄委设陇南水土保持试验区
(2-160) 陕西扶风设立黄土防冲试验场
(2-161) 国民政府成立水利委员会
(2-162) 制订水文测验规范
民国31年(1942年)
(2-163) 中央水工试验所改名中央水利实验处,统管17省水文业务
(2-164) 宁夏黄河水枯
(2-165) 国民政府《水利法》要求规定设防水位或日期
(2-166) 黄河陕县站测洪失误
(2-167) 黄委水文总站成立
(2-168) 淮河码头镇等站在敌占区坚持观测
民国32年(1943年)
(2-169) 《水利法施行细则》规定报汛
(2-170) 河南大旱
(2-171) 沙颍河洪水
(2-172) 设立淮河水文管理机构
民国33年(1944年)
(2-173) 广西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2-174) 第一次估算全国水力资源蕴藏量
民国34年(1945年)
(2-175) 珠江水利局水文总站成立
(2-176) 沈晋发表《黄河之水文》
民国35年(1946年)
(2-177) 水文站报汛改用明码电报
(2-178) 黄河花园口堵口开始
(2-179) 渤海解放区建立治黄机构
(2-180) 全国各流域机构改组
(2-181) 黄河上游洪水
(2-182) 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派员接收台湾水文事业
(2-183) 水文研究站改为水文研究所
民国36年(1947年)
(2-184) 制颁水文测站组织规程
(2-185) 国民政府成立水利部,设水文司
(2-186) 水工仪器厂迁回南京
(2-187) 制订长江《水文测量规范》
(2-188) 长江始用回声测深仪
(2-189) 勘算洞庭湖淤积速度
(2-190) 谢家泽等编著《黄河水文》(英文版)出版
(2-191) 珠江水文统计专号出版
(2-192) 德人阿夏拉达在拉萨河进行水文观测
(2-193) 黄河设站计划提出
民国37年(1948年)
(2-194) 水利部制颁水文站、所组织规程
(2-195) 中央气象局颁发《雨量站委托办法》
(2-196) 解放区设立黄河平陆水文站
(2-197) 长江中游大水
(2-198) 海南岛洪水、大潮
(2-199) 1948年水文测站统计
(2-200) 民国20~37年《水利》期刊、特刊发表水文论文
民国元年(1912年)
(2-45) 吴凇口、黄浦公园设自记水位站
上海浚浦局根据《黄浦江继续整治计划》,在吴凇口(炮台湾)、黄浦公园(原名外滩公园)设立自记水位站。以后陆续沿江设置的有民国3年建
源码头(原名汉冶萍)、米市渡(原名松江南库)、民国5年淀峰(原名关王庙)等自记水位站。
(2-46) 设置“废黄河口零点”
江淮水利测量局,以民国元年11月11日下午5时废黄河口的潮水位为零,作为起算高程,称“废黄河口零点”。后该局又用多年潮位观测的
平均潮水位确定新零点,其大多数高程测量均以新零点起算。“废黄河口零点”高程系的原点,已湮没无存,原点处新旧零点的高差和换用
时间尚无资料查考。在“废黄河口零点”系统内,存在“江淮水利局惠济闸留点”和“蒋坝船坞西江淮水利局水准标”两个并列引据水准
点。
(2-47) 中国开始湖泊观测研究
本年,江淮水利测量局分别在老子山、盱眙设立水位站,观测淮河流入洪泽湖的河口水位变化,其后又在高良涧、蒋坝设水位站,观测出
湖水位变化。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湖泊水文观测研究。
民国3年(1914年)
(2-4
黄浦江始测湖流量、含沙量,并预报潮水位
9月,上海浚浦局在黄浦江干流建源码头和上游横潦泾等处进行潮流量、含沙量测验,并采用调和分析法,对长江口、黄浦江开始编制天文
潮位预报方案,于民国7年首次作出吴凇口潮位预报成果。
(2-49)图们江、鸭绿江洪水
9月9-13日,受台风影响,鸭绿江上游和图们江中、上游降大暴雨,图们江中、下游及鸭绿江上游发生大洪水,灾情较重。据调查推算,鸭
绿江干流临江站洪峰流量约12200立方米每秒;图们江干流圈河站洪峰流量约16800立方米每秒,均为近百年来的最大洪水。
(2-50) 北京政府成立广东治河处
12月13日,北京政府派谭学衡为督办,在广州设立“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简称广东治河处),直属北京政府,为珠江流域最早设立的水利
行政机构。广东治河处于民国18年7月改称广东治河委员会,民国25年10月改组为广东水利局(隶属广东省建设厅),民国26年6月再改组为珠江
水利局(隶属全国经济委员会)。它们都负有管理全省水文工作的任务。
(2-51) 北京政府全国水利局成立
12月,北京政府以导淮局为基础成立全国水利局。大总统任命农商总长张謇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丁宝铨为副总裁,并通令全国各省成立水
利分局。自此,开始由水利机构专司水文测验工作。
(2-52)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立
为培养水利技术人才,北京政府农商总长张謇在南京创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址暂设城北丁家桥省议院,校长许肇南。民国4年3月15日
正式招生开学。李仪祉(1882-1938年)任教务长,并教授水力学、水文测验(当时称“水事测量”)等课程。民国13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东
南大学的工科后,改称“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程大学”,由茅以升任校长。民国16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张謇除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外,
民国4年8月,又请筹设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经总统批准,令全国水利局分行遵照。
民国4年(1915年)
(2-53) 进行西江水文测验
6月3日,广东治河处组成6个测量队,开始进行西江查勘测量和水文测验工作。范围包括桂江流域、郁江南宁以下、西江梧州以下至海滨各
干支流,工作内容包括沿岸水准测量、河道地形测量,同时设立10多处断面测验水位、流速、含沙量等项目。民国5年春,又在北江、东江和
广州进口水道进行相同内容的河道测量和水文测验。此为珠江流域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野外勘测活动。成果包括河道基本情况、水文资料、沿
河论述、工程计划与预算等,是珠江首批重要的水利历史文献。
(2-54)珠江流域洪水
6月下旬~7月上旬,中国南部地区发生大面积大雨和暴雨。雨区范围包括广东、广西两省以及福建、江西、湖南、云南等省部分地区,面
积约50余万平方公里。暴雨中心位于南岭山区和武夷山区,包括北江、桂江、贺江、北流河流域以及闽江支流沙溪、赣江、湘江的中上游。6
月下旬的暴雨中心在南岭北侧,造成了洞庭湖水系较大洪水。7月上旬暴雨中心在北江和西江中下游,使珠江流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西
江梧州站洪峰流量54500立方米每秒,北江横石站洪峰流量21000立方米每秒,均为近200年来的首位,东江洪水较小。三江下游洪水同时遭
遇,又适逢大潮期,珠江三角洲各水道相继出现洪峰,堤围几乎悉数崩溃,广州市被淹7日,佛山镇数十万难民露宿岗顶,绝食待救,“传闻
死难者二万余人”。这场洪水使广东、广西两省55县市受灾,受灾农田约93.3万余公顷,人口约600万人。
(2-55)湘江、赣江洪水
7月上旬,除珠江流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外,相邻的湘江、赣江以及闽江、韩江等流域,也同时发生了大洪水。湘江洪水主要发生于南岭
北侧潇水、舂陵水和耒水上游。潇水双牌洪峰流量达11700立方米每秒,为自179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舂陵水的烟洲、耒水的排水片等河段的
调查洪峰流量均为本世纪以来的最大值。湖南全省20余县受灾,耒阳全城被淹,湘潭淹浸过半,长沙江边皆没,灾情独重。赣江洪水为历史
上的特大洪水,上游赣州洪峰流量17700立方米每秒,为1915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峡江洪峰流量21410立方米每秒,为1876年以来的最大洪
水。江西全省近20个县遭受重灾,赣县水高于城,城内外溺死压毙者难以数计。
(2-56) 长江上最早建立的自记水位站
上海浚浦局设立江阴(肖山)潮水位站观测长江湖水位。至民国7年3月,建成自记水位计台,使用浮于式自记水位计,为长江干流上最早建立
的自记水位站。
民国6年(1917年)
(2-57) 英国费礼门来华研究治河
美国工程师费礼门(John Ripley Freeman l855-1932年),受北洋政府聘请来华从事运河改善工程,研究运河、黄河问题。在查勘黄河及大运河
时,曾取水样及河滩土样数百个带回美国进行物理化学性质试验。这是有记载的首次对黄河泥沙特性的研究。费氏考察黄河后,主张在黄河
下游宽河道内修筑直线型新堤,并以丁坝护之,以束窄河槽,逐渐刷深。民国8年费氏再度来华,著有《中国洪水问题》,于民国11年出版。
(2-5
岷江洪水
7月19-22日,岷江流域大部地区发生一场持续3-4天的大暴雨。主要雨区在岷江干流中下游及其支流青衣江流域。暴雨笼罩面积约9万平方公
里。这场暴雨使岷江出现历史上的特大洪水。据调查,青衣江千佛岩站洪峰流量18700立方米每秒,为1886年以来的最大洪水。青衣江、大渡
河与岷江汇流后的下游五通桥站洪峰流量54000立方米每秒,为1814年以来的首位。岷江及青衣江中下游、长江干流宜宾至重庆段及沱江中上
游广大地区共有37个县市受灾,以岷江沿江城市灾情严重。
(2-59) 珠江施测全潮水位、流量
本年,广东治河处在勘测广州前、后航道期间,为考察广州至黄埔之间航道的潮汐规律,在珠江有关河段施测全潮水位和全潮流量。
民国7年(1918年)
(2-60) 顺直水利委员会成立并设置测站
3月20日,顺直水利委员会在天津成立。会内设立流量测验处,杨豹灵任处长,并聘英人罗斯为技术部长,负责水文技术工作。本年该会在
潮白河苏庄、北运河通县、子牙河献县、大清河新镇、卫运河德州、武城、次年在黄河陕县、泺口等处设立水文站。
(2-61) 首次布置全国进行河川测验
10月,经大总统核准,由农商部、内务部、全国水利局会衔布置全国各省开展水文测验工作,随文印发《河川测验办法七条》,测验项目
有降水量、流量、流率、水位等。
民国8年(1919年)
(2-62) 钱塘江作同步潮位观测
9月,海关在钱塘江杭州湾设置闸口、海宁、澉浦、乍浦、柘林、东洗山、大戢山等7站进行同步潮位观测,为浙江省最早的河口水文观
测。
民国9年(1920年)
(2-63) 举办江北运河水文测验
4月1日,原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改组为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举办江北运河测量及雨量、水位、流量测验。该局于民国16年6月又改组为江
北运河工程局。
(2-64) 通报北京雨量
9月28日,全国水利局致函内务部,检送民国8年7月至民国9年6月底止实测北京各月总雨量柱状图。图中标明民国8年7月总雨量为310.6公厘
(毫米),其他各月总雨量亦依次列出。
(2-65) 内务部要求各省测报雨雪量
10月,内务部通知全国各省要求转饬所辖各县自民国10年1月起,每季报送雨雪量数表一次,“其量数办法,应责成该管各县知事,于县公
署及其四乡之自治机关,或公益团体办事处,各置雨雪器一具,器用木质或铅铁所制之平底圆桶,其径及深应各在二公尺以上(11月又更正为
“其量器之径及深应各在半公尺以上”)。自底至口附以公尺之分寸,每退雨雪,查验其量数后,即将器内扫除尽净,随时将日期及量数呈报
县知事查核填表汇报”,并附规定的报表格式。经查所存档案,自民国10年至15年,陆续向内务部报送雨雪量数表的只有京兆(北京)、直隶(河
北)、热河、察哈尔、绥远、山西、新疆、江西、福建等9个省市。
(2-66) 宁夏海原大地震形成一批水库
12月16日,宁夏海原地区发生8.5级罕见大地震。沿南华山、西华山东北麓一带,为中国地震遗迹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土山滑
塌,堵河成库。在黄河支流清水河上游左侧的西吉、海原境内形成60余座水库,当地群众称为“水堰”,至今尚存40余处。
(2-67) 华北大旱
冀、鲁、豫、晋、陕大旱,受灾317县,灾民2000余万人,死亡50余万人。
民国10年(1921年)
(2-6
淮河洪水
6-9月,淮河流域不断出现大雨和暴雨,有四次集中降雨过程,每次降雨历时较长,大部都在10天以上。7月份降雨量最大,7月5-15日,蚌
埠站10天降雨量216.7毫米,中渡站201.6毫米,7月降雨量比常年高出1.5-3.1倍。淮河干流正阳关、蚌埠、蒋坝站自6月中旬起涨,至9月初出现
最高水位(蚌埠因决口除外)后,直到11月底才退尽,历时超过5个月,为本世纪历次大洪水中历时最长的一次。根据分析估算:中渡站洪峰流
量约为15000立方米每秒,120天洪水总量约为800亿立方米。淮河流域造成严重水灾,山东、河南、安徽、江苏4省被淹农田326.7余万公顷,
受灾人口766余万人,死亡2.5万人。
(2-69) 苏、浙、皖、鄂水灾,湖南旱灾
江、淮大水。苏、浙、皖3省惨遭水灾。安徽水灾遍及41县之多,死者数千人。浙江嘉、湖等屑各县入秋以来,迭遭大风雨肆虐,高下田
畴,十淹七、八,(民国10年《申报》)。江苏10余县圩堤溃决,波及范围达50余县。伏秋盛汛,陡起异常风潮,加之骤雨,江湖顶托,外洪内
涝,太湖地区发生数十年来少见的大水。湖北境内汉江钟祥王家营堤段溃决,钟祥、京山、天门、潜江等11县被灾。湖南入春以来长期不
雨,夏秋期间各地禾苗大都枯死,全省50多县收得多的仅三、四成,受灾饥民近200万人。
民国11年(1922年)
(2-70) 扬子江水运讨论委员会成立
1月23日,北京政府决定设立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隶属内务部。会长由内务总长高凌尉兼任,孙宝琦(税务处督办)、张謇(运河局督办)、
李国珍(水利局总裁)为副会长,杨豹灵(水利局技正)、翁文灏、海得生(浚浦局总工程师,瑞典人)等为会员,并聘英国人柏满为咨询工程师。下
设扬子江技术委员会,陈时利(内务部土木司司长)任委员长,杨豹灵、周象贤(内务部技正)、额得志(海关巡港司,英国人)、海得生、方维因
(内务部咨询工程师,英国人)、沈豹君(水利局金事)等为委员。另设立驻沪测量处,聘美国人史笃培为总工程师,处下设汉口和九江两个流量
测量队、一个精确水准测量队及地形测量队。水道讨论委员会常设办事人员共42人。
(2-71) 长江中下游水早期灾并发
6月,湖南湘资沉澧四水发生山洪,20多县遭受水灾。7月,洞庭湖滨湖各地连日大雨,加上川江水涨,沿湖10余县皆成泽国。6月间,皖南
各县连日大雨倾盆,山洪暴发,致宣城、南陵等10余县为大水所淹,冲破圩堤数十处,为数十年来所未有。“青弋镇一处,溺毙之尸,计连
日捞起者逾三百具之多”。湖北夏季“雨泽衍期,沔阳秋泛,宏恩江堤溃口六十余丈(近200米)”。秋后天久不雨,全省大部地区受旱。江苏
宝山、川沙等县8~9月间迭起异常风潮暴雨,昼夜不息,冲毁东西塘各段。
(2-72) 太湖各口开展水文观测
6-9月,督办苏浙太湖水利工程局先后于七浦塘之浮桥、浏河之浏家口、大浦港之大浦口、百渎港之百渎口、澄锡运河之江阴、江南运河之
平望、八坼、望亭、奔牛、丹阳、木渎等处开始设置水位站。此为长江流域适应水利需要用近代技术设置较早的水文测站,并在青浦县蒲汇
塘、川沙县龚镇、宝山县吴淞炮台湾设雨量站。民国12年在吴湘江嘉定县黄渡设水文站。
(2-73)大通等站首测长江流量
10月,扬于江技术委员会于安徽大通开始施测长江流量,民国12年12月停测。待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成立后,于民国24年9月才正式设立大通
水文站。民国25年3月增测雨量和蒸发量,均至民国26年12月停测。在长江干流与大通同时施测流量的还有汉口、九江、湖口等处。此为长江
干流上最早的流量测量。
(2-74) 李仪祉发表《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论文
本年,李仪祉发表《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论文,指出以科学从事河工的必要性,并分析了黄河为害的原因及中国历代治河方针,提出了
治理黄河的主张。首次提出要重视“水事测量”(即“水文测验”)。论文对治黄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75)长江开始逐年刊布《水文年报》
扬子江水利机构,自民国11年起到民国36年止,逐年将长江干支流的水文资料成果编刊《年报》,未曾间断,惟抗战期间及以后每年只将
年报统计图表蓝晒成帐,未再刊印发表。
民国12年(1923年)
(2-76) 长江订造专用测轮
本年,扬子江技术委员会订造水利测轮二艘作专用测船。一为“利商轮”,专备九江测量队之用,一为
“利农轮”,专备汉口测量队之用。是为长江有专用测轮之始。
(2-77) 德人恩格斯作黄河丁坝试验
本年,德国恩格斯教授(H.Engels)受美国费礼门工程师的委托,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水工试验室进行黄河丁坝试验,研究修筑丁坝缩窄河槽
的丁坝间距、丁坝与堤岸的夹角以及坝头的形式等。试验后写出《黄河丁坝试验简要报告》。这次试验有中国在德进修水利的郑肇经参加。
思氏旋又写出《制驭黄河论》一文,主要论述黄河之病不在于堤距过宽,而在于缺乏固定的中水位河槽。该论文于民国13年夏由郑肇经译成
中文。
民国13年(1924年)
(2-7
山东运河工程局成立,督导水文测验
山东南运湖河疏浚事宜筹办处改组为运河工程局(孔令榕任局长),由济宁迁至济南办公,隶属山东省建设厅,继续督导南运河水文测验工
作。
(2-79) 最早的径流泥沙试验
南京金陵大学森林系美籍教授罗德民博士(Dro WalterClayLowdermilk)在一般性考察的基础上,会同助教任承统、李德毅、沈学礼等,于民国
13-14年,在山西沁源、宁武东寨、山东青岛林场等处设置径流泥沙试验小区,观测不同森林植被和无植被山坡水土流失量的变化。根据试验
资料写出《影响地表径流和面蚀的因素》。这是中国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方法研究坡地水土流失规律的开始。
(2-80) 金沙江、澜沧江洪水
从7月初开始直至8月中下旬,金沙江、澜沧江中下游及元江上游的礼社江地区发生历时40多天的连绵淫雨间大雨,大雨区位于金沙江石鼓
至龙街和雅砻江雅江以下的干支流区间。据调查,金沙江上游石鼓站洪峰流量6810立方米每秒,为一般洪水;下游屏山站洪峰流量36900立方
米每秒,为自181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澜沧江下游允景洪站洪峰流量15000立方米每秒,在近百年来的大洪水中仅低于1905年。云南全省计有
36县受灾,范围广,灾情重。
(2-81) 长江中游水灾,四川大旱
湖南湘、资、沉三水流域6、7月间淫雨不止,湘北湖区10余县又因四口来水互相顶托,以致灾区遍及全省,灾民在300万人以上。7月,湖
北各地亦淫雨连绵,山洪暴发,江襄并涨。汉口江堤决口,水位高至26.65米。下游鄂城、黄石港、蕲春、武穴等地江岸多没于水。襄河沿河
堤垸也溃决甚多。全省被灾20余县。江西赣江中下游大水,吉安洪峰流量18700立方米每秒,遍地尽成泽国。南昌水势暴涨近10米,外洲洪峰
流量24700立方米每秒。安徽马华堤溃决。四川西起彭山、西昌,东至奉节,北自通江、巴中,南达巴县大旱。民国14年继续大旱,巴中饥冠
全蜀,流亡载道,死者枕藉,瘟疫大作,全省灾民死亡70万人以上。
民国14年(1925年)
(2-82) 长江上中游大旱
8月8日,据《民国日报》载:8月四川省70余县受旱,通江、南江、巴中、綦江、甫川、昭化、广元、剑阁等县最重,连遇3年旱灾,颗粒
无收,饿死者10余万人。湖南旱灾达30余县,不少地方井泉枯竭,河道干涸,有到40里外挑食水者,较民国10年旱灾尤重。湖北旱情为近60
年所未有,全省69县旱灾严重者十居六、七,尤以鄂东为最,黄梅等地悉成赤土。江西今年奇旱,为近数十年来所未有,受灾31县,达全省
二分之一。贵州、云南旱象亦重。“贵州奇荒,灾民500余万”。
民国15年(1926年)
(2-83) 湘、资、沉江洪水
6月下旬至7月初,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三水,汩罗江,赣江支流袁水等流域,出现连续降雨,历时达10余天。大雨区主要在湘江、资
水和沉江流域,范围约28万平方公里。暴雨中心在湘江和资水的中下游。湘江长沙站、资水益阳站和沅江常德站于7月3日同时出现最高水
位。湘江湘潭站洪峰流量21900立方米每秒,为近百年来最大洪水;资水桃江站洪峰流量21500立方米每秒,为近150年来的最大洪水;沅江桃
源上游王家河河段洪峰流量30200立米每秒,约相当于20年一遇。这场洪水使湘、资、沅三水中游及洞庭湖区40余县市受灾,湘、资两水受灾
范围大,灾情重。鄂、赣、皖三省也有局部县镇遭受重灾。
民国17年(1928年)
(2-84) 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成立,攀管长江测流
5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将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改组为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改隶交通部管辖(原委员会隶内务部)。续设技术委员会和
测量处,史笃培(美国人)仍任总工程师,继续领导流量测量队、精确水平队、三角测量队、地形测量队和防灾踏勘队。
(2-85) 《中国雨量研究》(1873~1924年)刊印
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用法文刊印《中国雨量研究》(1873~1924年),附有东经100°以东中国雨量图17幅。民国26年又补充编印1925~1934年资
料。
(2-86)顺直水利委员会改组为华北水利委员会
北伐胜利后,9月顺直水利委员会改组为内务部华北水利委员会,并接管原顺直水利委员会所辖各水文测站。徐世大为负责水文业务的技术
长。
(2-87)首次拟订《水文测验规范》
本年,顾世楫拟订《水文测验规范》。
http://www.chinawater.net.cn/History/hydrology/hydrology09.html
>中国水文大事记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83757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