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郑义至今还没有能够回答我的问题。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郑义至今还没有能够回答我的问题。
和合
[
个人文集
]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912
经验值: 31018
标题:
郑义至今还没有能够回答我的问题。
(471 reads)
时间:
2002-11-25 周一, 下午8:12
作者:
和合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你怎么能够证明,是人为的原因使得年降雨量下降?
有任何数据和科学或者逻辑根据吗?
其他都是废话。
=================================
作者: 郑义 《从白洋淀、海河到淮河、田纳西》 11/21/2002 08:59 [Click:243]
《从白洋淀、海河到淮河、田纳西》
华北第一大湖白洋淀,本世纪四十年代面积为1 000余平方公里。
六十年代以来,白洋淀连续发生了13次干淀,尤其是1984~1988年连续五年干涸,使
淀中动植物遭到毁灭性打击。世代以白洋淀为生的近百个水村的人们不得不彻底改变
生活方式,向遍布死鱼,遍布枯死的荷花和芦苇的湖底迁移,开始垦荒造田、建房修
路。因失去白洋淀,华北的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生态进一步恶
化。
白洋淀流域面积3万平方公里,接近于台湾,但全流域年均径流量仅为27.3亿立方
米,特枯水年仅为9.1亿立方米。要维持白洋淀正常生态,每年应流入4亿立方米。但
是,早在八十年代末,全流域水资源就已经超量使用:总用水量高达50.48亿立方
米,地下水超采31%。在这种大形势下,白洋淀生路何在?丰水年份,入淀水量尚能
满足当年之需;但丰水年份太少,平常年份入淀水量不足需要量之一半;只要连续干
旱二、三年,白洋淀就可能干涸。
更加令人惊异的: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竟然是……水库。
原来,华北平原主要的问题被认为是水患。五十年代暴雨成灾,“根治海河”成了当
时向大自然开战的最激动人心的口号。白洋淀属海河水系,于是,在汇入白洋淀的各
条大河上,建起了百余座大小水库。华北平原上,大部分河流变成了季节河(另一种
说法是,整个华北地区已不存在一条常流河),入淀的河道基本断流。这下好了,人
类终于战胜了大自然。时隔不久,被战胜了的大自然开始报复,“根治”了的海河出
现了缺水和无水的危机。华北平原开始从湿润、半湿润地区向干旱、半干旱地区演
变。河北省衡水、保定、沧州等地区的年降雨量已从600毫米下降到400毫米。水灾消
失了,旱灾逐年加重,荒漠化的趋势正在严重地威胁着整个华北平原。反过来,白洋
淀等湖淀河塘的干涸,又极大地降低了华北平原的水面蒸发量,缺乏足够的水气去补
充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锋面雨、地形雨和对流雨大大减少。想不到,水库这种
“水利”工程居然成了湖泊河流的杀手。
1988年秋,一场罕见的暴雨横扫华北平原,上游水库开闸放水,洪水沿着干涸的河道
流进已干淀五年之久的白洋淀。这颗“华北名珠”又开始光彩闪烁。在湖底新开垦的
土地和新建的公路房屋被大水淹没了,人们又逃回了旧日的家园。但是,此时的白洋
淀已无寸板片桨,人们只好卖掉了电视机和猪崽,重新造船。——至此,这场悲喜剧
尚未收场——船有了,但人们很快发现:自来清澈见底的白洋淀已经被严重污染。发
黑发臭的污水,从保定,从周围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工厂源源不断流来。在水乡风光再
现三年之后,白洋淀开始大量死鱼,“华北明珠”再次遭到毁灭性打击……——这已
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全世界水库密度最大的地区应该是淮河流域。
淮河是中国六大水系之一,干流全长1 000公里,支流580多条,流经豫、皖、苏、鲁
四省36地市189县,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耕地2.55亿亩,是中国重要
的粮产地。由于淮河地处濒临太平洋的冲积平原,流速缓慢,排泄不畅,汛期往往洪
水成灾,历史上被称为“害河”。中共建政之初,第一项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就是治
淮。同治理海河一样,当年对淮河的治理也主要起因于洪泛,后来方才明白更大的问
题是缺水。虽然最初战略方针是“蓄泄兼筹”,但缺水的困境迫使人们将这个尚算稳
妥的方针改为“以蓄为主”。既然是“以蓄为主”,那就更要大建水库。结果治淮近半
个世纪,建成大中小水库5 300多座,大中小水闸4 300多座,加固加高堤防2万多公
里。算下来,平均每50平方公里建水库1座,每条支流建水库近10座。形象地说,淮
河已被水库切割成5 300多段,再凶恶的蛟龙,也该是制服了。但事情并没有这样简
单,水灾虽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仍为祸甚烈。1991年淮河大水,被迫实行紧急分
洪,分洪区从上游一气儿炸到入海口,全流域惨遭蹂躏:近1亿人被迫紧急迁移,1
460万人家园被毁,50万人在堤坝上过冬。
旧患未除,新灾又生。其一为:平原地区以蓄为主,重蓄轻排,对自然水环境造成了
严重破坏。地表积水过多是涝灾,地下积水过多生渍灾,地下水位过高则成了碱灾,
三灾并生,使大量耕地退化。其二是:同海河流域一样,淮河流域、黄淮平原甚至更
大的范围,主要的问题不是水多,而是水资源匮乏(其严重之程度,已不是增加水库
数量所能解决的了);过于密集的水库,不断造成淮河断流,致使全流域生态恶化。
但灾难仍不止于此:从七十末年代开始,淮河摇身一变,又成了一条举世闻名的“毒
河”。水污染问题,我们将专章详细讨论,现在要谈的是水库变“毒库”。在近万座
水库闸坝的控制下,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质被改变,水体稀释自净能力急剧下降。枯水
季节,整条淮河基本不流动,成了死水,不仅“五毒俱全”,而且浓度极高。丰水季
节,尤其上中游泄洪时,高浓度污染团便顺流而下,形成令人难以相信的的恶性污
染。在缺水加污染之给定条件下,任何水库调度手段都作用有限。正如淮河流域水资
源保护局专家朱华康所言:“……而今挡蓄着一槽槽严重污染的水,虽然已失去饮用
价值,但仍是宝贵的灌溉水源,不能轻易泄放。大蓄大放可能造成下游突发性污染,
不蓄没有水用,不放会造成工程失事和上游淹没。既要考虑水量,又要考虑水质,这
就增加了工程调度的难度。”
我们总是急功近利,总是企图以工程措施来解决生态问题,又总是造成新问题;然
后,再以工程措施来解决工程措施造成的新问题。治理再治理,还要怎样“治理”下
去呢?
中国的水库,从中共建政时30来座发展到8.5万座,已有滥建之嫌了。水库多得可以
把一条大河碎尸万段,洪旱污染一齐来,还不算滥建吗?
滥建水库所带来的灾害,古人早有体会。古代称小型水库为陂。两汉时期,淮河流域
上游就修建了青陂、葛陂、鸿隙陂、石塘陂、马仁陂等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三国至
隋唐修了更多,仅西平一县就有24陂。但宋元以来一千多年间,这些水利工程日渐废
圮。除战乱等原因之外,工程自身就存在问题:重要的陂塘多串河截引,不能蓄泄自
如,却常聚水成灾。
世界上最著名的水库群在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淮河流域可与之相比。田纳西河流域面
积10.6万平方公里,是淮河流域面积的将近40%,只建了37个大中小型水库。按此比
例计算,淮河流域不过需要建100座以下,而实际上却建了100座的53倍。而且,按降
雨量计算,田纳西河流域年均降雨1 320毫米,而淮河流域不足700毫米,仅为前者的
53%,水库密度也应相应减小才是。即使再考虑到其它因素,如淮河水旱灾害频繁,
水库多为平原水库,库容较小等等,水库密度可比田纳西高一些,5倍10倍总可以了
吧?又何来53倍?推及全中国,按照田纳西河流域3.5座/万平方公里的水库密度,中
国应建水库0.336万座,而事实上却建了8.5万座,为前者密度的25倍以上。此外,水
库密度分布更不合理。按水库总库容与总径流之比例论,云南四川可低到4%以下,
河北却高到88.3%,北京竟可以高到367.7%(即可以装下3.6倍的总径流量)。(23)
真不知这计划经济是如何计划的?黄河已经年年断流了,还在大建特建。长江流域已
建4万多座水库了,还要建。新近的消息是,在长江的主要支流汉江上将要建16座水
库,而长江正源雅砻江上要建20座。看起来,不把长江变成淮河是不会罢手的。
而美国现在已经开始拆除水坝。
WM网友:
海河流域的全面情况我不了解,很难回答你的问题。以上是我特地从拙作上剪下来的
一段文字,也许部分地回答了海河流域的问题,希望你有时间看。
中国的水没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拿西部湖泊来说事儿,瑪納斯湖的完蛋,艾比湖與?
鮽惞藕
作者:
和合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想让郑义开口?再等8年吧.或者你现在宣布戒网
--
一票友
- (0 Byte) 2002-11-26 周二, 上午7:45
(112 reads)
你这标题有点不切实际
--
KT
- (146 Byte) 2002-11-26 周二, 上午4:24
(139 reads)
我这几天查了查google,得到一些数据,不过老郑没来,子弹还是留着下回用巴。
--
wm
- (86 Byte) 2002-11-25 周一, 下午8:24
(136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75885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