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鹿与海狸的故事(5):子钱家的功能 |
 |
云儿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六、子钱家的功能
我在借贷市场上借进100块钱,到了明年,连本带利得还150块。请问其中
这50块钱的利息,算不算剥削?
马克思的回答是肯定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论资本主义社会也好,前
资本主义社会也好,借贷资本的利息,必定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理所当然、
不可不戒的剥削收入。据他说,资本绝不能自己增值。因此贷放资金所得来的
利息,若不是直接剥削自生产劳动者,就是从别的剥削阶级那里分得的一杯羹,
总之都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岂有它哉?
鹿与海狸的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也该是让借贷市场和雇佣劳动出场,进
而揭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之荒谬的时候了。但是我们仍然恪守本文开头的诺
言,我将一直假定只有劳动才是稀缺的生产要素。在这个假定下,我们将把技
能培养(所谓人力资本投资)和借贷市场引入我们已经很熟悉的捕鹿抓海狸的
世界。我们将看到,即使我们竭尽全力自我设限、自缚束脚,竭尽全力照顾劳
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仍然无法挽救这两个理论免于崩塌。
最特别的是,我们将十分惊奇地发现,在我们的鹿与海狸的世界里,利息
其实与剥削没有半点干系,也不造成任何社会经济不平等;相反,禁止借贷取
息,反而成为窒息经济进步的桎梏,违背了社会上所有人的利益。
1、世代交迭模型
既然要谈技能培养等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就不能不把社会和生产的时间结
构引进来。经济学里处理生产的时间结构,有许多十分复杂而棘手的难题,我
懒得去管它,只准备采用几个为我们分析所必需的最最简化的假定。
我假定整个社会由猎人组成,每个猎人可以生活两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
他是年轻人,可以把工作日时间都用来打猎挣钱,也可以把时间用来钻研琢磨
捕猎技能,以提高他个人在以后的生产率;第二个时期他变成壮老年,这时候
他捕猎的生产率取决于他年轻时是否曾花时间学技术。
我假定每个时期,社会上都有30个壮年的老猎人和30个年轻的新猎人。到
了下一时期,30个老猎人死去,上个时期的30个新猎人成长为这个时期的老猎
人,同时另外又有30个新猎人出世并开始其经济生涯。等到又过一时期,新的
老猎人又死去,上期出世的新猎人成长为老猎人,同时又有新猎人出世。如此
新老交替,生生循环,每个时期都有30个老猎人和30个新猎人,以至永远。
在现代经济学里,基于类似假定的模型,有一个专门名词,叫作世代交迭
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简称OLG模型)。今天分析投资、增长、
财政货币政策等等牵涉到时间结构的问题,世代交迭模型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
工具。
为了便于用简单的数字例子来说明问题,我假定在任何时候,鹿与海狸的
消费都必须严格按照1:1的比例进行。这样,我们就可以简单地用一个人所消费
掉的鹿的头数或海狸的只数,来代表消费水平。我假定在每个时期,每个猎人
的效用函数都相同,可以写成消费水平c的对数函数:
单期效用函数: u(c) = lnc
而猎人的毕生效用函数,则可写成他在两个时期的效用之和:
毕生效用函数: U(c1 ,c2) = u(c1) + u(c2)
这里c1和c2分别是他年轻和年老时的消费水平。每个猎人都将尽可能改进他的
毕生效用水准。
2、原始技术均衡
现在,我们的鹿与海狸社会,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具有进步可能的潜在的动
态社会了。当然我们仍然保持斯密所作的假定:这个社会的最原始的生产技术,
无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任何人天生就会。按照这个原始技术,一个人一
年可以捕两头鹿,或者抓一只海狸。
当没有任何新的捕猎技术和捕猎天才出现时,鹿与海狸的一般均衡价格就
如斯密所述,以鹿价为1,海狸的价格就是2:一只海狸,不多不少正好换两头
鹿,恰好与劳动消耗成比例。而整个社会的一搬均衡则如下表所示。
表一:原始技术下的一般均衡 | 人数 | 平均每人生产
| 总产出
| 平均每人消费
|
---|
数量 | 收入 | 数量 | 产值 | 海狸 | 鹿 | 价值 猎鹿人 | 20 | 2 | 2 | 40 | 40 | 2/3 | 2/3 | 2 | 捕狸者 | 40 | 1 | 2 | 40 | 80 | 2/3 | 2/3 | 2 | |
---|
注:收入和产值,按鹿的价格为1,海狸价格为2计算。
在此均衡中,60个猎人,20个去捕鹿,40个去抓海狸,这样鹿与海狸的产量都
是40,恰好与社会需要比例1:1相同。注意每个猎人无论是捕鹿还是抓海狸,
收益都相同,因此每个猎人消费水平也都相同,均为2/3头鹿或海狸。这就意
味着,表一的均衡,确实是与猎人们趋利避害动机十分相容的。
3、借贷的必要
话说我们这个社会,一直呆在表一所示的低水平均衡态中,不知过了几世
几劫。突然有一天,奇迹出现了。社会中的30个新猎人,在他们开始经济生涯
的头一天,同时得到神启,了解到了一种新的技术可能性。
这种新技术就是:它保证把一个人抓海狸的效率提高20倍,使他每年可抓
到20只海狸。然而却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抓狸者必须把年轻时的全部
工作日,都用来作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而不能用来捕鹿或抓海狸,因此他在年
轻时将没有收入来源,只有在壮年时才能用学到的技术抓海狸挣钱。
效率提高20倍,意味着第二期收入也提高20倍,自然引诱许多年轻猎人跃
跃欲试。然而,人是铁,饭是钢,没有收入,却要消费。想去专门修炼技术,
首先要想法子弄到钱,可以维持住生计才行。
然而每个人都只追求自身个人利益,没有人会白给钱。于是只有想办法借。
找谁借呢?年轻人首先想到,最好去找老猎人借。----找他们借,等到下期要
还钱的时候,他们却都已死去,这钱不是不用还了吗?多美!
但是老猎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一位猎人很抱歉地告诉年轻人:明年我们要
去天堂了;据了解,天堂与人世尚未实现三通,货币兑换也十分麻烦,将来你
还钱我收钱都有困难,所以,实在爱莫能助了。
没办法,那就只有找那些准备去捕鹿的新猎人借了。找他们借,还钱倒是
没问题,问题出在利息上。借钱人当然希望借一头鹿还一头鹿,不付利息。但
是贷款人不干了。年轻的捕鹿人告诉来告贷者,新技术不影响捕鹿的效率。我
不学技术,今年明年的收入都将是两头鹿。假如我不借钱给你,我今明两年的
消费将都是2,总效用是:
U = ln(2) + ln(2) = 1.386
假如借钱给你而不收利息,我今年的消费将减为1,明年的消费将增为3,总效
用为:
U = ln(1) + ln(3) = 1.098
你看,借钱给你导致了我的效用降低,利益受损。很明显,这种损失,必须通
过适当地收取利息,才能补偿。
同代的年轻猎人,有的去修练抓狸技术,必然要求有人直接去捕鹿挣收入。
这样他们之间才会形成一个借贷市场,由捕鹿人借钱给修炼技术的抓狸者维持
生计。在这市场上,会形成一个通行的不为零的利息率。
请注意,此时借贷市场上对贷款的需求,取决于海狸的相对价格----海狸
价格越高,修炼抓狸技术的未来收益就越大,在相同利息率下愿意借钱去修炼
技术的人就越多。反过来,利息率越低,愿意借钱修炼海狸技术的人就越多,
将来海狸供给量就越大,这又会降低海狸的相对价格。
最后形成的均衡利息率和均衡价格,将具有这样的性质:任何一个新猎人,
他选择借钱学习新技术,或者选择捕鹿和放贷,两种选择势必给他带来相同的
总效用。如若不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转向总效用较高的选择,这反过来会
改变利息率和海狸价格,降低此选择的相对收益,直到两种选择的总效用水平
完全相同为止。
于是,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结论:鹿与海狸的均衡价格,与借贷市场上的均
衡利息率,是相互依赖的,两者都取决毕生效用函数的性质。在这里,正是学
习和培训这类人力资本投资,使得价格与利息相互依赖,从而使得我们的新技
术均衡,完全不同与原始技术均衡。劳动价值论因而完全失效,失去了据以确
定均衡价格的能力。
4、新均衡下的生产
经过两三代人的调整,我们的鹿与海狸的经济,会在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
进入一个新的稳恒均衡。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利息率,很容易根据上一小节给
出的基本原理来确定,其结果是:鹿的价格为1,海狸价格为0.25,利息率则
为50%。
我不打算介绍具体计算原理,却愿意详细解剖一下新均衡的性质,特别是
要用它回答一个问题:高达50%的利息收入,究竟是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剥削性
的“剩余价值”?
新均衡下的生产情况,如表三所示。
表二、新均衡下的生产 | | 人数 | 平均每人生产
| 总产出
|
---|
数量 | 价值 | 数量 | 价值 新
猎
人 | 猎鹿人 | 25 | 2 | 2 | 50 | 50 | 捕狸者 | 5 | 0 | 0 | 0 | 0 老
猎
人 | 猎鹿人 | 25 | 2 | 2 | 50 | 50 | 捕狸者 | 5 | 20 | 5 | 100 | 25 | | |
---|
注:鹿的价格为1,海狸价格为0.25。
新均衡下,每一代30个猎人中,25个去捕鹿,5个人在年轻时修炼抓狸技
术,后来成为捕狸者。在每一时期的60个新老猎人中,共有25个新猎人和25个
老猎人捕鹿,每人捕两头,总产量为100头;有5个老猎人抓海狸,每人抓20只,
总产量同样为100只;另有5个新猎人正在修炼,既不捕鹿也不抓狸,产量为零。
新均衡的总产水平,比旧均衡高出250%,显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与借贷市
场的存在和顺利运作,是分不开的。
5、新均衡下的借贷与消费
在新均衡下,每个猎鹿人年轻时和年老时的收入(或产值)都是2;而每个
捕狸者年轻时的收入为0,年老时收入为5。显然,此种畸形的收入分布,对消
费极为不利,不能不通过借贷市场来尽可能拉平。表三列出了猎鹿人与捕狸者
的借贷收支情况。
表三、新均衡下的借贷收支 | 人数 | 年轻时借贷
| 利息率 | 年老时本息
|
---|
平均每人 | 全体合计 | 平均每人 | 全体合计 猎鹿人 | 25 | 贷放 1/3 | 25/3 | 50% | 收进 1/2 | 25/2 | 捕狸者 | 5 | 借入 5/3 | 25/3 | 50% | 付出 5/2 | 25/2 | |
---|
每个猎鹿人年轻时贷出1/3鹿元,年老时收回这1/3鹿元本金,外加50%利息即
1/6鹿元,合计为1/2鹿元。
每个抓狸者年轻时借入5/3鹿元,年老时归还本金5/3鹿元,外加50%利息即5/6
鹿元,合计为5/2鹿元。
贷放与借入的总数都是25/3鹿元,借贷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平衡的。同时有心的
读者也不难验证,在50%的利息率水平下,猎鹿人贷放1/3,抓狸者借入5/3,
最符合他们各自的利益。多一点或少一点,都会导致其毕生效用水准降低。
现在来看消费:
表四、新均衡下的消费情况 | | 人数 | 平均每人
| 人均消费
|
---|
生产值 | 借贷额 | 消费额 | 海狸 | 鹿 新
猎
人 | 猎鹿人 | 25 | 2 | 贷出1/3 | 5/3 | 10/9 | 10/9 | 捕狸者 | 5 | 0 | 借入5/3 | 5/3 | 10/9 | 10/9 老
猎
人 | 猎鹿人 | 25 | 2 | 收进1/2 | 5/2 | 5/3 | 5/3 | 捕狸者 | 5 | 5 | 付出5/2 | 5/2 | 5/3 | 5/3 | | |
---|
注:鹿的价格为1,海狸价格为0.25。
此表告诉我们一个十分有趣的情形:猎鹿人和抓狸者,尽管原始生产收入
大不相同,然而加上借贷收支,拉平补齐之后,两者的消费额,却完全均等化
了,都是年轻时为5/3,年老时为5/2。因而两者的毕生效用水准也完全相同。
这就奇怪了。借贷与利息,不但没有造成贫富分化与经济不平等,反而消
除了原始收入的不平等!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仔细探讨一下。
6、利息不是剥削
我们这个捕鹿抓狸社会,起点和终点都是平等的。终点的平等已如上所述,
表现在所有同代猎人的消费水平和效用水平完全相同。起点的平等值得多说两
句。
每一猎人在开始其经济生涯的时候,与其他的同代猎人是完全平等的:没
有人比其他人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没有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社会权力,没
有人拥有比其他人更高的垄断地位。现代的一般均衡理论可以证明,假如不存
在不确定性,那么,以此为前提的竞争性均衡结果,也是平等的。
这是一个非常一般原理:只要(1)每个人都有一个平等的起点,(2)不存在
影响个人命运的偶然因素,则竞争性均衡必然造成经济上的平等而不是不平等。
在竞争性市场上会形成利息、利润、地租等等价格,但他们却不会造成任何经
济上的不平等,因此也不代表任何形式的剥削收入。
其实,在我们这个捕鹿抓狸社会中,利息只不过是一种正常交换价格,也
即用明年的收入换取今年收入的价格,这跟海狸换鹿的交换价格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海狸换鹿不是剥削,不会造成不平等,那么,用明年的收入换取今年收入,
也不是剥削,也不会造成不平等。正相反,此类跨期交换的存在,正是合理配
置投资资源的必要条件。在我们的模型中,缺了借贷市场,则人力资本投资将
不可能,于是社会生产的大幅增长,也就失去了可能。
将借贷取息看作正常营利活动,我们中国的古人早就达到了这种认识。春
秋战国时代,私人从事货币贷放者,比比皆是,从未见有人表示反对斥责之词。
《管子》中曾提“称贷之家”,也无对其深恶痛绝之意。只是到了汉初,晁错
才开始对倍称取息的高利贷者加以谴责。但较晁错晚半个世纪的司马迁,又把
“子钱家”(即货币贷放者)看作是同畜牧业、酿酒业等等一样的正常营利活动。
这在欧洲,只是到十六、十七世纪才被人们公认为合理的行为而为之辩护,此
前反对生息资本的言论和立法却是从未间断过。
在对生息资本的认识上,马克思远不如司马迁的常识看法。他有一个非常
糊涂的见解:既然商品交换都是等价物的交换,一块钱也就永远只能与一块钱
的等价物相交换;而资本的特点,却是用一块钱交换到多于一块钱,违背了等
价交换原则;因此它多出的“剩余价值”,必定是从什么地方弄来的剥削收入。
然而马克思却认识不到,商品都是有其时间标计的。今年的一头鹿,与明
年的一头鹿,是两种不同的商品。今年的一块黄金,与明年的一块黄金,也是
两种不同的商品。今年的一块钱,与明年的一块钱,同样也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二者之间不是天生就该价值相等,就该是等价物,就必须按1:1的比例交换。鹿
与海狸没有必要按1:1交换,同样也没有任何先验的理由要求,今年的一块钱,
必须按1:1的比例与明年的一块钱相交换。马克思由此提出剩余价值从何而来
的问题,根本就是一个从错误前提推出的伪问题。
7、合理的内核
当然,我并不是说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一无是处。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剥削论,
正如贝书尼所谈,包含者强烈的道德诉求。这种道德诉求,来源于他对十九世
纪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公的不平与愤慨。他正确地看到了生产资料占有不平等与
社会不公之间的关系,却提出了一个错误的理论,错误地把利息、利润、地租
等等正常价格和交换形式,一概看成了剥削的载体。
上一小节我曾说到,我们模型中最终结果的平等,取决于两个前提:(1)每
个人都有一个平等的起点,(2)不存在影响个人命运的偶然因素。一旦第一个条
件不满足,比如有些人不用凭自己劳动就比另一些人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或
占居更强的垄断地位,或拥有不平等的权力和机会,或拥有不同于常人的不正
当手段,并借此取得超额收入,则我们可以把这种超额收入,看作不劳而获的
剥削。而那些因这些方面的不利地位而受损的人,则是受剥削者。在这个限度
内,我们可以说存在着剥削。与此相关的剥削收入,可以表现在利息、利润等
等财产收入上,也可以表现在工资薪水等劳动收入上。剥削与价格形式并不存
在任何一一对应的关系。
正如我们在本文中所表明的,除了上述那些其因于不平等的不劳而获和剥
削之外,个人在竞争性市场上平等竞争,凭借自己的才干进行投资买卖等交易,
进而享有利息、利润等收入,不仅跟剥削毫无关系,而且也不是经济不平等的
泉源。
如果第一个条件满足,而第二个条件不满足,那么,偶然因素的作用就会
造成结果的不平等。然而每个人的机会却是平等的。此种情况下很难说存在什
么剥削。但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结果的不确定性,会大幅度降低个人和社会的
效用水平。因此,社会应当尽可能减轻不确定性对个人命运的重大影响。
这样一种常识性的理论,所要求的社会政策,并不是马克思等所谓的剥夺
“剥夺者”,而是目前西方各先进国家正在实行的那种社会政策。这就是:尽
可能让每个人处在平等的起跑线上,尽可能减轻偶然因素危害个人生涯,以及
尽可能消除垄断并保持市场体系的竞争性等等。
2002年11月15日初稿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