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清末乡试亲历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清末乡试亲历   
六者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950

经验值: 816


文章标题: 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清末乡试亲历 (666 reads)      时间: 2005-1-26 周三, 下午7:30

作者:六者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1886 -1954浮生手记——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纪实》

骆憬甫遗著

第三章青年时期

九、考乡试(上)

八月初八考乡试要进场了,这一天要点一天名,从黎明起到黄昏止,把全省七十八厅州县五六千秀才的名一个一个地拖了长声唱完!

进场的前夜,大母舅指导着把一切东西装置好。清初时乡试场和院试一样不准带书,清末时乡试场准带书,我们的大考篮装满了书,相当的重。有些人是带竹笥箱的,底下装了四个铁轮盘,吊了索儿牵着拖。一只考凳,同小孩坐的小板凳那样,是用紫竹做的,底面两块木板,三面有直棱竹柱,一头有一扇门,可以开关。这张凳是百宝凳,里面可以放米、小菜、紫铜小锅子、炭、艾索儿、草纸、茶壶等,饭碗、筷子、瓢羹、洋烛、洋火、茶叶、压字圈等都放在考篮里,一卷铺盖,里面装的三尺见方的小被小褥、添换衣服、考帘(即门帘,上面有方方的纱窗)、油布等。这些考具,用青布搭搏缚住了成为一担,掮在肩攀上自己背。考秀才时人人要戴大帽,穿长衫的,考举人时都是短打秃头,和小工一般。

我们钱塘县的点名时间很迟,好像是下午三四时,吃了午饭还可以睡午觉。很从容的。有些县份,黎明时就要去候点名。在贡院东桥和贡院西桥两处,都有一株很长的木头竖着,什么县要点名了,就有一盏灯标出县名的大灯笼升上木杆顶,远远可以望见,什么县在点名,排在下面的县就可出发了,这样秩序井然,不会拥挤。

到了时间,我们出发了,由大母舅领导着,六斤麻子和还有一个工友代我们掮着考篮等送进大门,再送到仪门口(即二门)。三扇阔而高大的仪门口,搭着三座点名高台,分三处点名。矮小的我无法挤进去,大母舅挤进去,代我们接了卷子,交给我们,谨谨慎慎地在头颈里挂着的卷袋里藏好,紧紧地在腋下夹住,以防失去。进口处,门外有兵守住,不准六斤麻子等人进去,这时只好自己背了。门里有青衣脚手接着,这些青衣脚手不准跨出门槛来,如果跨出来,外面的兵立刻用藤条打下,所以我只好自己用力掮着进门。随后由青衣脚手接掮,寻着号子,里面有号军接着,付了力钱,青衣脚手又去接别的考生了,这里由号军帮着安顿起来。

我第一场是在东文场,外面是一条南北长廊,廊口有高高的木栅拦住,号门是在木栅上,长廊上摆着花鼓缸,上面装着土制的自来水管,装有开关以便考生和号军取水之用。号门到封门归号时全部要锁上,钥匙由号官掌管。号舍一律朝南,一弄里大概有五十多号,弄底是厕所。号舍每间是三面砖墙,一面空的。离地一尺处,装有地板,还有一块板,给你当桌子用,不装置牢,由你自己装置,所以自己要带榔头、大小钉子、绳索等用具。我刚在想同号军布置的时候,忽然大母舅进号来了,他不知怎样设法进来的,真是喜从天降!在这“牢监”里见到了亲人,如何不喜!乡试场号舍,完全是依照“牢监”式的,号门是牢门,号官是牢头禁子,号军或称监军,是牢中的差人,所不同的是没有手铐脚镣。大母舅很熟练地代我钉好挂好号板——即桌子,挂好考帘,命号军泡了茶,他喝口茶又去代哥哥安排了。

我的左首邻号考友是杭州城里人,我同他打了招呼,知道他姓傅,这是我第一次的社交。傅考友面目伶俐,说的一口杭州标准话,我本来是一口乡下土白,虽然懂得杭州话,可是向来羞于启口,这次也是第一次说杭州话。右面的号舍还没有人进来,时间还早,看见别人都出号去遛达了,我怦然心动,也想出去玩玩。我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关了十七年了,从来没有独个儿自由向天空里飞过,这次独个儿出号遛达遛达,也是生平破天荒的第一次。

从仪门里到至公堂,好长的一条甬道。甬道上都是横铺的石板,两旁种的都是桃树李树,有一座小牌楼,有“桃李门”三个字,是“桃李门墙”的意思。再北去又有一小牌楼,额为“龙门”,是“一登龙门,声价十倍”的意思。再北去有一座巍巍高大的“明远楼”,楼有三层,登楼而望,可以俯瞰整个贡院,可是我胆小如鼠,仅在底层的台阶上走走,已经觉得够高,不敢登楼,乡下小子的眼界狭小,于此可见。说起明远楼,相传从前明远楼上除了打更起鼓报告时间外,还要在三层楼上吹号角(俗称“阴号”,是三节头的铜喇叭,吹起来声音是阴惨惨的),另一人高叫着“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据说假使考生中有人做了伤阴骘的事,如:淫人妻女、破人婚姻、谋财害命等,平时恶人气旺,怨鬼进不来他的家门,不能报得冤仇的,到了这时,主考官是文曲星,他准许怨鬼来报冤仇,所以号角一吹,经人一叫之后,冤有头、债有主,一群怨鬼都纷纷入场报仇了。于是考生中有的自己吊死,有的服毒死,有的被毒蛇在头颈里绞死,有的在卷上题了情诗癫狂出场,种种情形,不一而足。有一年考场中死的人太多了,因此从那科后,明远楼上只打更鼓,不吹号角,不喊怨鬼了。我又听陈先生讲科场故事说,有一考生在卷子上题了一首诗是:“一二三四五,明远楼中鼓。姐在房中眠,我在场中苦。”这人是犯了“淫”字,所以神志昏迷,题了这首情诗,终于被贴在胭脂榜上不准再考了。这些鬼话,那时是很流行的。再向北,便是至公堂了。我转了一圈,就归号了。

十、考乡试(中)

天晚了,名已点完.放炮封门,考生一齐归号,号官来封号锁门。我拿出米、小菜来,喊号军代为烧饭,吃了夜饭,通知号军:“题目纸来了,立即喊我!”(有些老考的人叫号军不必喊醒,预备安睡的)于是熄烛睡觉。到了半夜,号军来喊醒了我.给我一张题目纸,急忙起身,点了洋烛,看题目。题目纸大约纵长二尺许,横阔二尺半许。头场是史论五题.题如下:

1、汉宣帝信赏必罚综核名实论;

2、张苍领主郡国上计论;

3,唐太宗御突厥于便桥宋真宗御契丹于澶州论;

4、开元四年召试理人策论;

5、元代分封诸王论。

看过的御批通鉴辑览不够,再翻二十四史九通辑要也不够,再去请教傅考友,承他底情,告诉了我题目的出处,右邻考友是缙云人,口音不懂,无从请教,只好硬着头皮做。从初九上午二时做起到初十下午晚边才完成。自己检查一下,有无犯规和不合考试程式的地方。考试程式大约如下:首页是填履历处,要把祖宗三代(即曾祖父、祖父、父)的名讳、存殁填明,次写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末后写“身家清白,身中面白无须(即使面黑有须也总是写面白无须)”等字样。所作的文字、题目低二格写,文章也是低二格和题目平,遇到有“皇太后”字样,要另起一行,抬头三格,“皇”字抬出格子上,遇到有“皇上”字样,要比文章抬高两格。历代帝王及现代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字要写正楷、正体,不得写行书和各种字体,不得写俗体、破体、帖体、简写、缺笔、多笔。一字不得占两格,一格不得写两字,一行不得写两行。假使写错了字,不准挖补,不准乱涂,涂改方法也有规定:是把那错字上用细细的尖头如“、”样点去,在它右旁把改正的字小小的写上。如果失落了字要添注时,在那要添注的字上一字的右下旁,细细的用一个“、”的符号记着,然后在符号上写那应添的字(一个或二三字,但不可太多)。每篇的末了处,要写“添注x字涂改x字”字样,假使没有添注涂改,那么写“添注无涂改无”。这些字要靠每格的右半偏,不得占全格。五篇完了后,在末行的左邻行低二格写“统共添注x字涂改x字”,这一行字,每字可以占全格正中写不必带偏。还有后面的草稿纸,虽不十分严重,但也要和正文大致相符。我仔细检查一遍,觉得没有犯规和不合程式处,就收拾考具自己掮着大考篮和行李去至公堂上交卷。栅栏里面,有许多收卷官在收卷,你交了卷后,还须在栅外立着等一等,收卷官当场给你看一看前后程式有否错误,等他说“好的”,你才可领了照出签出场;如有错误,他会告诉你.叫你改正后再交。假使你胡乱一交,领了照出签就走,收卷官喊你不着,你这本卷就无效,你的名字上了胭脂榜,下一场没得考了。胭脂榜出在贡院西桥北首的一条肖玉桥上,杭州人称这桥为“受辱桥”。

偌重的一挑考篮行李,自己掮了到仪门外,接考的人接着回寓,休息了一夜大半日,十一的下午三四时许,又进第二场了。第二场我好像在西文场,一切都和第一场一样,只是考的是策问,也是五个题目,每题的字数就有三四十,第一题是“西国学术,道源希腊,流派若何,宗旨若何……”,下面还有许多问话,记不起了。次题为“西国法律,道源罗马……”;三题为“西国理财……”;四题为“西国地理……”;五题为“西国格致……”。翻翻《新民丛报》,东拉西扯的不知做了些什么东西,又完了卷出来。十四又进第三场,题目是三个经义题,出在四书五经上,还相当熟悉,做做很轻松,题目却忘记了。

第三场的第二天是中秋佳节,这一天总算蒙皇帝的恩典,赐小菜给我们考生吃了。本来规定是每人细瓷金边饭碗一只,细瓷盘子一对,一盘是火腿,一盘是素菜,可是经过层层剥削,到了我们手里,变成很粗糙的陶器,饭碗好像杭州人死了人回神时用的“糙碗儿”,盘子的口径只有一寸半大,而且很扁,象小芝麻饼那样,只好称它为碟子。一碟上有薄薄的二三片酱瓜,一点不好吃;一碟上有菲薄如纸的二三片火腿肉。夜间又赐下大小不等的四、五个月饼,算是给我们赏月的。月饼扁薄如烧饼,毫无甜味,说是抚台藩台道台和两主考官送的。藩台兼管财政,他是活财神,特别客气,他的月饼顶大,直径大约有四五寸,其余的都是一寸半大。这些恶劣的东西,拿了回家去,大家还当它是宝货哩,就是那支染红色的照出签,也说是可以辟邪气,真真见鬼!据说官号里的旗下考生,中秋夜是一桌桌地摆起很好的肴馔来吃的,赠的盘碗是金边细瓷的。月饼是很好的什锦月饼。至于各长官呢,那晚是请酒赏月的。

头场的试卷,十八房官已经评阅完竣,取卷已呈送正副复核。正副两主考在赏月时定元,这晚所拟定的第一名,称为“草元”,如果三场都好,这草元就是正元(解元)了,如果二三场不很好,那么这草元就降格了。我到八月十六,完卷得很早,大约中饭过些就出场了。三场顺利完结,回家去等候喜信,可是到九月十三出龙虎榜,我兄弟俩、陈姊夫、许同学、陈先生等都名落孙山,一场白忙。那年的正主考是朱益藩,副主考是李家驹。

十一、考乡试(下)

第二年我十八岁,是癸卯年,是正科乡试的年份。到了八月,我们又去考了。考寓是租在一家亲戚家里,房屋很大很好,我们租的是五开间大厅东边的一大间,东边的双厢一间.相当舒适。这家亲戚是母亲的嫡堂大姊家。她是寡妇,承继一个侄儿做儿子,侄儿不在家。他是从四川成都来江苏候补的,回浙省亲,暂住杭州。这次大母舅不来,陈先生来和我们同寓。帮忙工友二人,一个仍是六斤麻子,一个是族兄之才,六斤打杂跑街,之才烧饭打杂。今年的正主考是唐景崇,副主考是齐忠甲,两位主考都是古老先生,齐忠甲是吉林省的满洲人。三场考毕,回乡候榜,结果仍是名落孙山。俗语举人的考不考得起,有关于“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阴功积德”的说法,又说:“文章自古无凭据,但愿朱衣暗点头。”这些都是鬼话,其实考不取完全由于自己学问不好之故,像我们这些人考不取举人,一点不冤枉,以这样恶劣平庸的文章,如果果然能依靠命运风水阴功积德而侥幸中得举人,那才是怪事哩。

两考乡试,名落孙山,买了浙江闱墨和各省的闱墨来看看,他们确实做得很好,自愧不如,难怪他们能“高掇巍科”,我们要“名落孙山”。那么学问怎么能好呢?像这两场乡试中的题目,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物理、化学、法律、政治、财政、经济等等,无所不包,乡村的环境,既无名师传授.又无益友研讨,从那里去求进益呢?像我那位廪保先生祝老师,他本是杭州才子,学问很好,所以壬寅年的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他中了举人,他的朱卷(就是他考取举人的文字)确实把他的真学问表现出来,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他还自嫌学问不够,现在留学日本去了,所以近来他没有来指导我们。那时我们觉得自己学问太不够,陈先生继续指导我们两年,两年之中,连连失败,他自己也两次失败,兴趣索然,只得引咎辞馆,我们也想另请名师,再接再励。

这里再把乡试场中种种切切补充一下:因为乡试这件事情,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冢中的枯骨、连千秋万岁后做一件古董的价值也没有,谁还知道它呢?!现在我把这古冢中的枯骨挖掘出采,作为杭州西湖博物馆中陈列着的两具木乃伊看亦可。

1.墨卷、硃卷

墨卷是本人自己用墨笔写的原卷。交卷后由收卷官汇送弥封房,弥封房的办事员把它编了号子,一卷卷的把首页的履历密封起来,配成另外一卷卷的白卷,发送誊录房去誉录。誊录房里雇请一班字写得好而且敏捷正确的贫寒老秀才们做誊录生,他们用银硃笔(红色的)照墨卷原本照本誊录出来,这就是硃卷。墨卷封存起,待填榜时应用,硃卷呈送十八房官去分房批阅。

2、阅卷

十八房官(即阅卷官)接到硃卷,即开始阅卷。遇到恶劣的卷,不等阅完,立即丢掉,作为“落卷”。他认为好的卷子,用墨笔圈圈点点,阅毕,认为这卷可以荐送主考官复阅的,粘上一条批语纸,盖上名章,汇送给主考官复核,这些卷称为“荐卷”。假使考乡试的人,能够得到列入荐卷,即使你不幸未中,也足够荣誉的,因为你的文章确实很好,可是限于取中名额,主考官无法“一榜尽赐及第”,只得忍痛割爱了。这就是一般世俗人所以归咎于命运风水阴功积德的缘故。正副主考接到荐卷后,详细核阅,互相商酌,决定取舍。两主考官在取卷上各加评语,粘在卷上,再把取中的硃卷排定名次;照国家规定的名额、除留取正额之外,再留取备取名额若干卷,称为“副贡”,俗称“半个头举人”,虽是榜上有名,可是下科还要考过,半个头举人,不能“拜客”、“开贺”。除正贡副贡之外的取中卷,称“堂备”,堂备就是备取,它也已有被中的价值,并且于填写龙虎榜时,把这些堂备卷也摆在至公堂的公案上。假使于拆墨卷时发现有和硃笔不符或有其他错误点而丢弃时,须抽取堂备卷补入正贡或副贡,所以堂备比荐卷还要光荣些。堂备卷上有正副主考的佳评,荐卷上是没有的;堂备是有登上“龙虎榜”的机会,荐卷是没有的。

3、填榜

九月十三,是发榜的日子,这张榜俗称“龙虎榜”,龙虎榜的纸是高丽国(即朝鲜)进贡的,自从朝鲜亡于日本后,这种“高丽纸”就没有了。那时朝鲜虽还没有被并入日本,但已成为日本的保护国(即殖民地),老早已停止对中国朝贡,这些纸大概还是从前遗留下来的库中物吧!很大很厚质地很好,大概是为了中国龙虎榜而特制的。据说在发榜的前夜,大约在十二点钟左右吧,至公堂上设起公案,五个官座,下面设着长桌,预备填榜时用的。五个官座前,都点起一对明晃晃的大红烛,大约是二斤烛吧,公案上放着一叠叠取中的硃卷和墨卷。座上坐着五位大官:居中是正主考官,正主考官之左为副主考官,副主考官之左为监临官,正主考官之右为监试官,监试官之右为提调官。十八个阅卷官(即房官)如何坐法?在不在座?不知道。其余值堂的小官和办事人差人等总也不计其数。填榜的桌上也点起大红烛,此外总也是灯烛辉煌、明如白昼的。值堂的办事员把墨卷的弥封当堂拆开来和硃卷校对一下,如果没什么错误时,另一书记用一纸条把姓名、年龄、籍贯填写好,给官长复阅后,传给填榜人将纸条比附在榜纸上用正楷端端正正地誊上,填写好后,这纸条拿开,便有人把它从门缝中传出,录报的就通知报子,报子就去寻着考生住处报喜去了。又据说填榜是从第六名先填起的,全榜填写完了,天快黎明,那时才填第一名到第五名。这时将全堂蜡烛一起换过,于是从第五名先填起,这样四三二一倒填上去,等到第一名解元的一行填好时,天已经大亮了。所以中五名前的举人,往往候到天亮没有喜报自以为落第了,忽然喜报传来,真是喜极欲狂!尤其是中解元的人,更加急得要命,而亦喜得要命。这前五名称为“五经魁”。书记把那名条写好之后.由听差把那纸条两手上下笔直地拿着,将字朝着正主考副主考监临官监试官提调官依座次一位位地照过去,等第一官颔首认可后再献请第二官验看,从中至左、从左转右,好像跳加官那般的跳来跳去,所以称为跳五经魁。

4、出榜

五经魁填完,天已大亮,然后标朱、用印。在榜头官衔下“为出榜事”的“为”字右角上用朱笔加一大红点,在“计开”二字上各加大红圈圈;末了一名举人的名字左下角勾一红的钩儿,式样如“∠”,所以俗称名列榜尾的人为“老钩儿”。最最末了在年月日之左一个直径一尺许的大“榜”字上加一个和它一样大的一个红圈儿,这就是“标硃”。年份上加盖印信,如果榜纸一张不够而两张接起来,在接缝处也要盖印,这就是“用印”。大开中门,吹鼓手大吹大擂地把龙虎榜送出去,炮手大放其炮,把那龙虎榜高高地挂在贡院最前面的照壁上,榜下有兵丁差役看守着。这榜据说要由主考官带进京去呈礼部衙门存案。



作者:六者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六者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465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