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作者 李斯颐 “9·11”事件后的美国新闻界 转文兼请教各位。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作者 李斯颐 “9·11”事件后的美国新闻界 转文兼请教各位。   
无名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37

经验值: 178


文章标题: 作者 李斯颐 “9·11”事件后的美国新闻界 转文兼请教各位。 (133 reads)      时间: 2002-3-31 周日, 下午12:33

作者:无名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请教各位,看看美国的新闻自由并不象诸位所说的完全自由,要是诸位没耐心看全文,就仅看俺摘录文中的一段话即可。





"ABC总裁韦斯廷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宪法》第一修正案与言论自由关系的讲演中,在回答学生关于恐怖袭击合理与否的提问时说,记者的职责是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而不是应当怎样,不应替公众决定孰是孰非,记者忠于事实的原则高于对国家利益的信仰。此番话一出,立即受到很多人的责备,ABC在线调查中有90%认为他不能分辨是非,应当辞职。11月1日,ABC发表了韦斯廷的书面道歉。韦氏所说的其实是美国新闻学理论历来强调的核心原则之一,即记者必须价值中立,事实高于一切,必须遵从职业要求,而且他是向新闻专业学生泛泛阐述新闻学的一般性原则,本不应为过,但职业守则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特别是国家安全受到重大威胁时,寻找两者间的平衡点就比较困难了。言论自由的界限如何确定,这个问题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至少在涉及国家安危时就应当退后一些。无论哪个国家,这一点看来都概莫能外。"











“9·11”事件后的美国新闻界







  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袭击,至今已三月有余。恐怖分子的罪恶行径遭到绝大多数国家的谴责,这一震惊世界的惨案,将在美国历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永远留下惨痛的记忆。分析美国新闻界在事件发生后初期阶段的活动情况,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新闻业在突发事件中的运行特点。



  民间舆论情况



  要想把握这个特点,就不能不首先看看这一时期美国的社会舆论情况,因为舆论作为多数人自发形成的整体知觉和集体意识,可以对新闻媒介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事件发生之初,美国民众刚刚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就爆发出一场爱国主义热潮。不仅国歌声不绝于耳,连国旗也一度脱销。捐款、献血者络绎不绝,提供志愿服务者人数剧增。美国儿童在每人向阿富汗儿童捐赠一美元的活动中,从10月11日发起到12月8日启运,共募集150万美元及大量儿童用品。许多民间团体组织了各种社会活动,谴责恐怖袭击,支持政府的反恐行动。一些文化企业不惜承担经济损失,停止推出有可能诱发社会心理恐慌的文化产品。电脑游戏界暂停了有浓厚暴力色彩的游戏,影院中止了加拿大电影《炭疽病》(Anthrax)的放映合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取消了原定10月18日播出的反映美国遭受生化袭击的电视连续剧《特工》( The Agency)。好莱坞不仅撤下了几部有恐怖分子袭击镜头的影片,专门拍摄了战争宣传短片,朱丽娅·罗伯兹等当红影星12月7日还前往美军前方基地慰问。微软公司则放弃了5亿美元的前期广告费,把操作系统"视窗XP"的推广宣传口号,由"准备飞翔"(Prepare to Fly)改为"你能行!"(Yes, You Can),并且宣布暂时停止模拟飞行游戏软件的发行,以免被恐怖分子用来熟悉纽约上空的飞行情况。



  这些预防措施应当说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在几乎一边倒的舆论环境下,对不同声音的容忍度也小了许多,这一点在事发初期尤为明显。得克萨斯大学、新墨西哥大学、密苏里大学都有教授因言辞不当受到校方申斥,其中有的引来学生和教职工的集体抗议,有的被迫离开教职。一位德国作曲家赞叹恐怖袭击策划精密,也被取消了原定在美国举办的音乐会。比较越战以来的历次战事,这种现象在历来崇奉言论自由的美国似乎还不多见,毕竟这次是本土遭到出人意料的大规模袭击,遇难人数超过了珍珠港事件,心理上带来的震撼也大得多。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还曾出现了攻击无辜阿拉伯裔平民的行为,9月17日布什总统到华盛顿一家清真寺发表讲话,谴责这种行为"代表着人性中最卑劣的一面"后,才基本遏止住这股恶流。爱国主义一旦走偏,就会变成民族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民意调查。事件发生后,许多新闻媒介、社团、机构及两党的研究部门都进行了多次调查,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在美国历来战事期间是罕见的。仅盖洛普一家到12月7日就进行了9次。新闻媒介的民意调查,有的是几家联合开展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不少深层次问题;有的是一家媒介就单一问题的调查,如有线新闻网(CNN)12月初对《时代》杂志可否选本拉登为年度封面人物的调查。大量的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政府对外加大军事打击力度、对内加强管制,甚至不惜改变司法制度的内外政策,获得了很高的支持率,这说明民众为了安全,宁可牺牲一些源远流长的"美式民主"下的自由。布什本人的支持率也一直徘徊在90%上下。民意调查的意义不仅在于反映了民间舆论,本身就是一种巧妙的舆论引导方式,更重要的,是使得美国政府加强管制措施、民间机构排斥不同声音,得到了合理性解释。



  新闻报道活动特点



  国难当头,群情激愤,美国新闻媒介也是全力以赴,投入报道活动。9月11日之后的几天里,各大电视网中断了日常节目,停播广告,争抢新闻,连续直播现场情况。有的还相互共享节目,这在竞争激烈的传媒界难得一见。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新闻媒介对"9·11"事件和随后的军事行动集中进行了大量报道,谴责恐怖主义行径,支持对恐怖组织和塔利班政权的军事打击。基调是在肯定美国政府反恐行动的前提下,也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下面做些分析。



  首先,由于这次突发事件涉及面广、题材重大,与公众关系密切,因此报道形式中硬新闻比例急剧增加。以美国的电视为例,近几十年,新闻中时政类硬新闻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77年、1987年和1997年的比例分别为70%、60%和50%以下,而据美国一家新闻研究组织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调查,"9·11"事件后硬新闻比重急增至80%以上,生活和名人类的软新闻则大幅缩减。各大媒体网站的访问量也相应迅速飙升, CNN旗下的CNN.com在事发一小时内,访问量就达到平时全天访问量的82%,微软·全国广播公司下属的MSNBC.com,访问量增加了10倍左右,有的网站还出现了堵塞现象。



  再看消息来源。众所周知,广泛利用多种消息来源,反映各种不同声音,新闻报道才有可能更加全面和公正。从美国新闻媒介的主要消息来源看,如果按照消息提供者立场和倾向的差异,可以大致将其分为美国、西方国家、阿富汗周边国家、阿拉伯国家以及本拉登与塔利班政权这五种。此期间媒介使用的消息来源,这五种类型都有,但数量上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前几种类型毋庸多言,与美国在反恐立场上的一致多于分歧,因为谴责恐怖行径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基本态度。这里我们可以重点看一下第五种类型,即来自本拉登与塔利班政权的信息如何反映在美国的新闻媒介上。



  10月7日美军空袭开始后的两个月里,本拉登通过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先后4次播出了自己的录像讲话和文字声明,基地组织也多次发表文告。塔利班政权发布消息的途径更多,除半岛台外,还有阿富汗电台和设在巴基斯坦的阿富汗伊斯兰新闻社,以及通过驻巴基斯坦全权代表多次召开的新闻发布会(11月6日被巴政府中止新闻发布权),有些声明是通过路透社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表的。在美国的新闻媒介上,这些消息或是直接采用,或是间接引用其他国家媒介的报道,基本都得到了反映。当这类消息与美国政府的说法不同时,反映的方式是两种说法都报道出来。举例来说,11月6日CNN报道美军用直升机在阿富汗坠毁时,就既用塔利班和巴基斯坦发布的消息,也用美国防部否认这一消息的声明,但行文中可以看出立场是站在美国政府一边的。这种方式是各媒介报道"负面"消息的基本模式,像美军机误炸赫拉特医院和阿富汗平民、特种部队伤亡等消息的报道都是如此。有时媒介也抢报"负面"消息,如美联社12月2日据当地消息来源报美战机误炸反塔联盟,12月5日凌晨CNN报道美军士兵在轰炸中伤亡,都抢在了军方正式通报之前。



  第三,对美国政府反恐行动中一些具体措施提出批评。这方面的言论集中于事件发生后的前两个月,数量不少,涉及面也很广。比如批评误炸平民(10月24日《洛杉矶时报》)、批评中央情报局在哈克遇难一事上的无能(11月2日《华尔街日报》)、批评政府军事战略错误(10月30日《华盛顿邮报》)和对信息的严格管制(10月31日《纽约时报》)、用读者调查说明公众对政府军事行动缺乏信心(10月30日《纽约时报》、11月5日《时代》周刊)、批评司法部的反恐措施过度(11月28日《华盛顿邮报》)、披露鲍威尔与拉姆斯菲尔德间的分歧(12月2日《纽约时报》)等等,有的甚至说"我们正在失败"(11月2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这方面内容数量之多难以胜数,以至11月8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令人伤心却无法避免的战争》(Heart-rending But Necessary War)一文中都说,美国新闻媒介"不是突出了伤亡就是强调军事行动毫无进展,夸大了挫折与悲观"。这里关系到言论自由度的问题,但整体上看,初期批评的多是具体行为。



  第四,质疑美国政府反恐行动和军事打击的合理性问题,从恐怖主义产生的深层原因反思美国的对外政策。这方面的言论后期逐渐增多。美国传播研究基金会(Foundation for American Communications)向新闻界公布的《如何报道"9·11"事件》一文中,就要求记者从政府部门的失职到美国中东政策和冷战后的格局等方面,深入进行探讨。10月3日的《国际先驱论坛报》,10月15日的《新闻周刊》,11月28日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国际关系中的不平等、恐怖主义滋生的原因、美国的对外援助和中东政策等,进行了全面反思。11月29日《波士顿环球报》的《非正义之战》(This War is Not Just)一文尤为尖锐。文中语带讥讽,批评了爱国热情的盲目(blind),认为不能肤浅地(shallow)将这场战争视为正义之战,因为军事行动毫无必要,使用警力就足够了。文章点了拉姆斯菲尔德和赖斯,不点名地批评了"总统和副总统"。其立论正确与否不属本文评价的范围,但后期这类不同声音逐渐增多,针对主流倾向唱了反调却不见舆论反弹,说明随着战事的顺利进展,民间舆论的激烈程度有所减弱,容忍度在逐步加大。



  第五,有些重大信息的获取和发布难度较大。这里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就外部条件看,塔利班政权除偶尔曾让BBC等媒介参观被美机炸毁的民居外,不允许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派驻记者;而美国军方直到11月25日第二阶段军事行动开始,才允许首批11家新闻媒介的记者随特种部队参与地面行动。美国政府11月20日成立的联盟信息中心(Coalition Information Service),发布的主要是宣传性材料,对媒介来说新闻价值不大。因此,媒介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在现场详细报道阿富汗战事,消息来源混乱,时常相互冲突,准确度也难有把握。加之此次反恐战不同于常规战,以空袭为主,战线不明,采访难度很大。记者往往只能自行其是,冒险潜入。到目前为止,已有8位战地记者殉职。



  就国内来说,媒介面对的是美国政府的信息管制,其严密程度超出了以往。9月28日,美国之音台长因不顾政府禁令直播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的采访报道,同国际广播局局长一起被国务院撤职。9月19日和28日,白宫发言人弗莱彻两次在新闻发布会上,批评美国广播公司(ABC)一谈话栏目主持人称恐怖分子是"烈士"、美国是"懦夫"的不当言论。10月10日,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召开电视会议,要求各大广播公司和电视台不要完整播出本拉登号召"圣战"的录像带,须经剪辑编排后再播放,而且应同时表明美国的立场。10月22日,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五角大楼的新闻发布会上,批评《华盛顿邮报》等在特种部队未离开阿富汗之前就抢先报道是泄露机密。美军前方作战部队也曾一度禁止记者采访12月5日被美机误炸受伤的士兵(后国防部对此公开表示道歉)。在军事行动期间,这些要求虽然多数不算过分,但对于媒介产生的心理压力,恐怕是不会小的,因之媒介在发布信息时就不能不小心翼翼了。



  新闻媒介的自我审查



  外有舆论和政府的双重约束,内有自身价值取向的驱动,"9·11"事件后的美国新闻界出现了一种相当主动的自我审查倾向,这在美国新闻史上十分罕见。



  得克萨斯和俄勒冈两家地方报纸,各有一名记者由于批评布什总统在袭击发生后没能立即返回白宫而被报社解雇。上面提到的ABC遭白宫批评的栏目,名叫"政治不正确"(Political Incorrect),本来就是一个专门与主流意见唱反调的戏谑节目,1995年俄克拉荷马联邦政府大楼被炸案后,该栏目就曾邀请过白人至上主义者访谈。此次事发后,主持人受到ABC负责人的申斥,商家撤出了广告,后来以主持人的公开道歉才得以了结。《纽约人》杂志刊发了一篇类似看法的文章,随即召来很多读者的批评,几家大报也刊文加入批评者行列。批评总统或是同主流唱唱对台戏,平时不算什么,但这次就不一样了。



  这样的事例不少,有的还引起轩然大波。ABC总裁韦斯廷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宪法》第一修正案与言论自由关系的讲演中,在回答学生关于恐怖袭击合理与否的提问时说,记者的职责是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而不是应当怎样,不应替公众决定孰是孰非,记者忠于事实的原则高于对国家利益的信仰。此番话一出,立即受到很多人的责备,ABC在线调查中有90%认为他不能分辨是非,应当辞职。11月1日,ABC发表了韦斯廷的书面道歉。韦氏所说的其实是美国新闻学理论历来强调的核心原则之一,即记者必须价值中立,事实高于一切,必须遵从职业要求,而且他是向新闻专业学生泛泛阐述新闻学的一般性原则,本不应为过,但职业守则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特别是国家安全受到重大威胁时,寻找两者间的平衡点就比较困难了。言论自由的界限如何确定,这个问题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至少在涉及国家安危时就应当退后一些。无论哪个国家,这一点看来都概莫能外。



  更有甚者,有的媒体自我约束到了少见的地步。据《华盛顿邮报》10月31日报道,CNN董事会主席埃萨克森向员工发出一份内部指示,要求报道中须强调美军事行动只是对恐怖分子的还击,不能从塔利班政权和恐怖组织角度进行报道,不要过分突出平民的伤亡和战争的残酷。美国不少大的新闻机构有自己的员工守则,基本上属于道德自律方面的各种要求,除强调新闻职业的一般原则外,也从业务角度对修辞表达等提出一些规定。而事先预设立场,限定报道倾向,实属罕见。对这种作法,《华盛顿邮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等婉转给以批评,赞成者大约也还没有。尽管这只是一例个案,但从中却可以折射出美国新闻媒介在"9·11"事件后自我审查的倾向和主动程度。



  若要了解这种自我审查程度如何之高,不妨简单做一纵横比较。纵向看,可以和越战时期的五角大楼文件案进行对比。在美国新闻界和学术界心目中,这一案例是新闻自由成功战胜政府管制的重大事件。1971年,《纽约时报》摘要刊登了秘密获取的国防部关于越战决策过程的一份文件,《华盛顿邮报》等三百多家报纸随即转载。对此,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纽约时报》刊登文件。最高法院接到该报上诉后,经过多次辩论,不仅撤消了政府的禁令,而且在判决书中指出,对言论的事前限制是违宪行为,严重损害了美国的新闻自由原则。20年后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政府对新闻报道的限制已经严格了许多,但至少CNN还可以直播萨达姆·侯赛因的专访。同样处于战争状态,同样涉及国家安全,同样面对政府的限制,30年后的今天,却不见哪家新闻媒介试图通过法律途径捍卫自己的权力。时移世易,起作用的还是媒介的自我约束。



  横向看,可用介入反恐军事行动较深的英国为对象,以相同的事件进行比较。10月7日美国对塔利班军事行动开始后,英国广播公司(BBC)等也和美国一样,完整播出了本拉登通过半岛电视台发布的录像声明。对此,英国政府先是提出批评,随后又召集各大电视台负责人会议,要求媒介今后一是不要完整播出类似录像,二是对塔利班方面提供的信息应有所选择和判断,不要全盘照收,三是不得提前泄露首相出访路线,以免带来安全问题。各媒介接受了第三项要求,但是拒绝了其他两点,并且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强调,自己有能力判断节目播出的标准,认为新闻报道的独立和公正是社会民主所需的要素之一。10月16日,有三位BBC前任负责人还联署发出一封公开信,呼吁英国政府不要干预媒介报道。BBC对外部也表示,不准备像美国同行那样把驾机撞击世贸中心的行动称作"恐怖主义",而将代之以"攻击"等中性语词,理由是前者含有主观色彩,有些国家不一定接受。路透社也表明了相同的态度。同样的事件,同样遇到政府管制,两国媒介的反应却大相迥异。看来,英国媒介感受到的压力还是小些,毕竟失火的是邻家。相比之下,美国新闻媒介此期间自我审查程度如何,就不言而喻了。



  美国"9·11"事件至今不过三月,是否还会出现新的恐怖袭击,对外军事行动范围是否会扩大,国内外舆论有何变化等等,都充满了未知数。美国新闻媒介正面临着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特殊时期,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下的磨合期,今后一段时间内如何运行,依然也处于变动之中,值得我们继续跟踪观察。



  (资料截止日期为2001年12月20日,原载于《新闻记者》2002年第一期。)





      上网日期 2002年03月29日



作者:无名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无名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845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