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就二战史实答小安子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就二战史实答小安子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5


文章标题: 就二战史实答小安子 (942 reads)      时间: 2004-6-10 周四, 上午12:33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就二战史实答小安子

芦笛

赫赫,老芦是印象派,写文章从来不作案头功夫,所以让安子钻了空子。许多地方说的不错,不过阿,那只是我没说清楚,不是我不知道。你竟然指责我<第三帝国的兴亡>都没看过,其实连老郑都知道,那书是小芦当年的启蒙教材之一,这事我曾在<再论不读和少读中国书>里讲过。而且,我到西方后,看的最多的书就是二战史和苏联史,只是记不住时间细节罢了,这才让你钻了空子。

下面逐条回答你的指责:

【芦笛第一错:

“即使如此,大事仍有可为。现在的人不懂历史,动不动就谴责张伯伦、达拉第的绥靖政策。他们不知道,英法对德国采取姑息态度,那原因非常复杂,首先是一战的惨痛牺牲引起全民空前厌战反战,其次是对战后惩罚德国太过份引起的内疚,第三则是经济萧条,国力不足,特别是法国内乱不断,根本没有能力再匆忙投入战争。所以,在英法,这完全是不得已之举。如果英法的决策者们真的如斯大林的阴暗心理猜测那样,靠牺牲捷克斯洛伐克,蓄意“将祸水引入东方”,则全世界人民就有福了。”

----老芦这段话根本是瞎掰,说明他一点不了解二战前的欧洲历史:英法对德国采取姑息态度,最早从德国废除凡尔赛和约,开始全面扩军就开始了。。。后来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河不设防区,当时法国只要象征性派点兵,希特勒就只能屁滚尿流---那个时候德军还若不经风,英法哪里有“根本没有能力再匆忙投入战争”的顾虑?!

----直到38年的慕尼黑会议期间,英法的实力仍然强过德国不少(直到1年后德国进攻波兰,德军在西线仍然兵力不足),而当时捷克也属于中等强国,拥有欧洲最好的兵工厂,苏台德区又有完善的防备工事。。。如果不是英法害怕打仗又信了希特勒的话,抛弃出卖捷克的话,德军当时进攻捷克,风险比1年后进攻波兰要大得多。】

你才是不懂西方历史,把德军进入莱因非武装区和后来签订慕尼黑协定混了起来。我早在旧作中说过,法国当时内乱,工人忙着罢工,工运领袖被暗杀,内阁一个个倒台,乱得一塌糊涂,德国趁机派兵进入莱因区,此时法国连政府都没有,根本就顾不上管隔壁闲事,而英国对法国有猜疑心理----战后欧洲大陆法国成了首强,英国一是觉得当初惩罚德国太过分,二是觉得让德国恢复点实力抗衡法国也不错,所以两国都没管。绥靖政策其实指的是后来慕尼黑协定那段期间,以张伯伦和达拉第为代表。据我模糊记忆,在德国进入莱因区时,此二人都还未当国。

绥靖政策,在法国确有不得已的苦衷,其时法国的军火生产远远地落在德国后面,特别是飞机,法国才有几百架,而德国已经有几千。英国也好不到哪儿去,坦克最次,根本不是德国坦克对手,直到后来美国大量供应坦克才算与德国勉强匹敌。

我已经说了,绥靖政策的原因很多,张伯伦倒是被希特勒哄了,但达拉第明知签约是干了蠢事。但他的算盘是借此赢得时间加强战备,跟蒋委员长的打算也差不多。他返回巴黎时,在飞机上看见大批群众云集机场,以为群众前来抗议,硬着头皮下了飞机,却遇到狂热欢迎,他困惑地跟部下低声说,but these people are mad!

【芦笛第二错:

“可惜英法却在此时吃错了药,大发脐带风,竟然悍然向纳粹宣战,去保卫一个和两国不接壤,根本无法保卫的国家,酿成了无可挽回的大错。”

---这句话就更是无知了:当时英法都已经公开承诺会保卫波兰(在希特勒撕毁慕尼黑协议,于39年3月占领捷克全境之后,感觉受骗上当的张伯伦政府觉得不能再牺牲波兰,这才承诺保卫波兰),在这种情况下,波兰遭到德国的突然进攻,从来重视自己国际声誉的英法又岂能不“悍然向纳粹宣战”?!

---至于这个时候,英法是否还可以和德国一战,只要看看德国进攻波兰时,在西线留有多少兵力就一清二楚了----如果英法当时坚决进攻德国西线的话,德国在西线的兵力根本不足以防守。。。虽然德国打败了波兰,回过头来再和英法决战未必处于下风,但至少英法的结局会强过在西线坐等观望10个多月,等德国收拾了波兰,再把主力集结到西线布置完成开始主动进攻要好得多----所以英法在德国入侵波兰后立即参战,虽然对英法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但却并非没有和德国较量的实力,绝非芦笛所理解的那样,根本是“吃错了药,大发脐带风”。】

我在该文别处早说了,英法根本不该去和波兰签约,承诺保卫一个他们根本无法保卫的国家。签了约,其实也可毁约,当然对英法国际信誉是严重伤害,但总比一错再错好。

你根本不知道一次世界大战史。我在旧作中多次说过,一战完全是堑壕战,谁进攻谁伤亡大。英法恪守旧战法,采用被动防御,甚至把坦克当成防御武器使用,专等德军来进攻,演成了所谓“静坐战”。而德军采用了英国学者发明的理论,集中使用坦克,辅以俯冲轰炸机,集中攻击一点,机械化步兵跟在开道的坦克集团军后,突破防线后向里猛插,在敌后大迂回大包抄,使防军听见后面响起枪声后不战自乱,溃不成军。这就是所谓的“闪电战”。

这只说明一个事实:英法将领战略思想僵化,并不说明他们畏战或是如共党宣传那样,蓄意把德国引向东方。所以,我这根本不是错的“错”,和我那文章主题毫不相干。

【芦笛第三错:

“尽管如此,法国战败后,事情还来得及挽回。希特勒一心想和英国媾和,派赫斯飞到英国去,却被倔骡子丘吉尔关了起来,声言:“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街道作战……我们决不投降!”甚至到了苏德翻脸,德军大举入侵俄国时,他还是不改初衷,反倒说服国人“和一个较弱的魔鬼结盟打败一个较强的魔鬼”的必要性!”

---老芦真是信口开河啊!鲁道夫.赫斯是1941年5月10日独自驾机飞往英国的----那个时候已经距法国战败后丘吉尔说“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街道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差不多整整一年了!!

---这个时候英国已经获得不列颠空战的完全胜利,在空军尤其是战略轰炸实力上都超过了德国,而德国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也已经彻底宣布破产。。。请问已经度过最危难时刻,做好了长期作战准备的英国,又有什么必要再在此时和德国讲和呢?

---不仅如此,在德国转头进攻苏联后,作为一直和德国处在战争状态的英国,这个时候难道有道理不支持至少和她并未开战的苏联么?在当时情况下德国明显气势逼人,难道丘吉尔选择帮助相对弱小的苏联抵抗德国,这样的明智选择老芦也好意思去批评么?】

这是你唯一抓住我小辫子的地方,说明你看得很细心。其实我写的时候也知道那引文不当,老丘说那话时正是英国最危急之时,而赫斯飞英国确实是后来的事。我知道这史实的先后,但觉得不引那话不足以表示老丘的骡子气。

上面最后一段所谓“明智选择”是你的看法,我早说过了,根本就不明智,既然苏联可以谋求单独媾和,英国胡不可趁机脱身?说到底,其实也怪不得老丘,主要是苏芬战争造成了西方的普遍错觉,即苏联不堪一击。英美当时的估计都是苏联挺不了半年。对此我准备在另文中说一下。

【芦笛第四错:

“斯大林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片痴心,竟然换来对方暗算。在德军全面入侵后,竟然迟迟不下令反击。在开战一个月内,他意志彻底崩溃,躲进别墅不理政务,多次对部下说:列宁为我们缔造的一切,就让我们这样全毁掉了,连对全民广播都是莫洛托夫去作的。只是政治局委员们苦苦哀求他出来领导,他才勉强振作起来。即使如此,在很长时间内,他都不敢在战争命令上签名。当几百万红军被围歼和俘虏后,他的失败主义到达了最高潮。近年发现,他曾授意贝利亚,通过保加利亚作中介,和德国秘密谈判,准备割让整个乌克兰,换取停战。战后他自然是把密使灭了口,隐瞒了这桩丑事。”

---德军入侵苏联是1941年6月22日,而斯大林对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是他本人读的稿)则是在7月8日----虽然这之前斯大林也曾因震惊而失措,不能公开露面半个月。。。但却绝非芦笛所言“在开战一个月内,他意志彻底崩溃。。。”那么严重啊。】

请注意,莫洛托夫的广播演说可是入侵第二天做的,当时政治局委员都认为应该由斯大林去做,而全国人民更是翘首盼望伟大领袖当此危急时刻出来向全国演说,可他一蹶不振,躲在别墅里不见任何人。虽然他后来总算去作了演说,但一直情绪低沉,哀叹一切都完了。我这段话有赫鲁晓夫回忆录为证,可不是乱讲的。

至於他一直不敢在战争公告和命令上签名可是西方学者的发现。他的传记作者曾查阅了所有的战争文告,发现直到形势好转后,“斯大林”的名字才出现在公告上,此前都是“最高统帅部”。

【----何况,所谓“在德军全面入侵后,竟然迟迟不下令反击”这句话也不对,因为除了在战争爆发最初几个小时,斯大林因不能判断德军是挑衅还是全面进攻而禁止苏联飞机轰炸德国境内目标之外,很快他就下令苏军全面反击,并要求苏军向德国领土发动进攻!----正是由于斯大林战争初期这类明显超出苏军能力的进攻(而不是实事求是地搞好防守)命令,才使得大批苏军在战争早期被迅速击溃、包围、歼灭。】

在我印象中,你说的什么“很快他就下令苏军全面反击”,根本就不是事实。当时他同时收到苏德边境全线发来的报告,而且边境城市还遭到轰炸,按理说不存在什么情况不明,起码可以下令反击。但他因为不敢相信德军真的入侵了,而他原来的估计完全是错误的,所以一厢情愿地不接受现实,直到再也无法自欺时才同意反击,可惜此时许多地面部队已经不存在了。

战争早期失败,完全是他禁止红军后撤造成的大灾难。如果把这说成是他的贡献,未免让军事学家笑掉大牙。

【----“当几百万红军被围歼和俘虏后,他的失败主义到达了最高潮。”----这句话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当几百万红军被围歼和俘虏后”,已经差不多到了41年9月德军结束基辅保卫战的时候----这时的斯大林已经完全振作起来,不仅没有什么“失败主义最高潮”,反而在接下来的莫斯科保卫战中意志相当坚定,甚至亲自上演了在围城中红场阅兵的鼓舞士气壮举。】

嘿嘿,露怯了吧,那跟德国秘密谈判停战之时正是基辅陷落之后的事。因为投降无望,他这才做困兽之斗,这谈得上什么勇敢?莫斯科是11月初才面临陷落危险的,此前该城特别混乱,谣言蜂起,政府都撤到古比雪夫去了,据说斯也一度跑了,后来想想不对,还是得回来保卫,於是才有11月7日红场阅兵之“壮举”,当时德军已成强弩之末,身着夏装,在冰天雪地里挣命,连生殖器都可以被冻掉,还打什么打?莫斯科从来没有被围困,何来什么“围城”?古德里安的前锋最近也就到了离莫斯科30公里处,马上就被西伯利亚来的援军给挡住了。其实斯大林冒的险根本没有共党吹的那么蝎虎。

走了,谢谢批评!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93552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