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问题]惊爆金融风暴眼:索罗斯通过巴拉特拜斯Bharat Bhise和贯君代持以及掌控纽约慈航基金是海航集团最大股东!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
民间智库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问题]惊爆金融风暴眼:索罗斯通过巴拉特拜斯Bharat Bhise和贯君代持以及掌控纽约慈航基金是海航集团最大股东!
所跟贴
做为四大行和多家上市房企大股东的安邦系全线崩溃,一场局部金融危机或不可避免。
--
邢国鑫
- (3675 Byte) 2018-2-23 周五, 下午12:35
(1548 reads)
邢国鑫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7502
经验值: 207027
标题:
揭秘!安邦是如何崛起和倒掉的
(1519 reads)
时间:
2018-2-23 周五, 下午9:26
作者:
邢国鑫
在
民间智库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揭秘!安邦是如何崛起和倒掉的
http://m.jrj.com.cn/madapter/finance/2018/02/23150124142895.shtml
2018-02-23 15:01:25
财经韬略 韬略哥
每天领牛股
今天(2月23日)一大早,中国保监会就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对安邦保险实施接管!
保监会的公告说:
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吴小晖因涉嫌经济犯罪,被依法提起公诉。鉴于安邦集团存在违反保险法规定的经营行为,可能严重危及公司偿付能力,为保持安邦集团照常经营,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44条规定,中国保监会决定对安邦集团实施接管。
一、接管期限:自2018年2月23日起至2019年2月22日止。
二、接管组织:中国保监会会同有关方面组成安邦集团接管工作组……
安邦保险是2014年之后突然进入公众视野的一家民营保险公司,是中国证券市场上所谓“野蛮人”的鼻祖和典型代表。
这家成立只有14年,被公众广泛知晓不过4年的公司,创下了几个令人瞠目的记录:
1、安邦保险是中国注册资本最大的保险公司,注册资本为619亿元,而国字号保险公司老大“中国人保集团”才424亿的注册资本;安邦崛起之前的民营保险公司老大——平安保险集团,注册资本金也不过182.8亿元。
或许有人会说,公司注册资本还不是随便填的,上万亿注册资本的企业都有。这对于普通行业来说是对的,但对于金融保险行业来说,注册资本必须是实缴资本,而且资金有严格限制。所以,安邦保险619亿的注册资本,是非常厉害的。当然,这也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2、安邦保险总资产达到1.9万亿,堪称天文数字,而它管理的财富基本上是2014年之后聚集起来的。而根据《新财富》杂志的统计,安邦系控股金融企业掌控的总财富,达到了3.2万亿人民币。
下面是2017年7月《新财富》杂志发布的“民营金融权力榜TOP100”(资料截至2016年末),这份榜单可以告诉你“安邦系”到底有多么厉害:
安邦是怎样在强手如林的保险业中快速崛起的?这个问题,恐怕只有被羁押的前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以及安邦创始人吴小晖才能说得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权力起了关键的作用。
“行政权力”赋予安邦保险了“市场特权”,而安邦保险又把这种特权用金融杠杆放大到了极限,吸引了大量资金“跟庄”。
过去几年是中国货币超发、金融杠杆率上升、资产价格不断膨胀的时期,热钱如过江之鲫,到处寻找机会。在这样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一个企业能获得市场特权,给热钱带来超额利润,那么资金会蜂拥而入,加盟他的行列,转瞬间就可以形成一只浩浩荡荡的队伍。
安邦的财富奇迹,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或者说,安邦使用了三种杠杆:
第一个杠杆是权力,是市场特权;
第二个杠杆是资本;
第三个杠杆是热钱,是杀红眼了的“跟庄”的热钱。
在安邦事件里,《财新》发挥了重要监督作用。2017年5月,这家财经媒体曾推出了题为“穿透安邦魔术”的重头报道,向公众披露了安邦的股权违规情况。
“财新”的报道说:
安邦的股东结构犹如一个迷魂阵。但层层解开安邦股东结构之后,结论也十分清楚:2014年安邦为满足监管要求一举增资499亿元,通过101家公司层层叠叠上溯到86名有相关关系的个人股东,通过循环出资放大资本,明显涉嫌利用自己控制的保险资金虚假注资。
86名个人投资者用5.6亿元的资金,投资于49家号称总注册资本达24亿元的企业,再通过层层类似“幼蛇吞巨象”的控股方式,撬动对安邦98%股权、600多亿元的注册资金(111倍资金杠杆)和超过19000亿元的资产(超过3400倍的资产杠杆)的最终控制,这应该是代表了古今中外资本市场历史上杠杆利用的终极水平!
对上述投资循环系统的粗浅分析,已经可以确认,安邦自己向自己“增资”了至少将近300亿元,可谓触目惊心。
安邦的倒掉,固然跟他的“股本原罪”有关,但它的高调和汇聚财富的惊人速度,恐怕是更关键的原因。
2014年,安邦以天价购买了美国纽约著名的老牌五星级酒店——华尔道夫,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广为人知。随后,安邦在A股市场上展开了大收购,扫货对象包括如民生银行、金融街、金地集团、大商股份、远洋集团、华富国际等。
在国际市场上,安邦更是成为大陆企业出海收购的“带头大哥”,先后在欧、美、韩收购、入股了多家保险公司、银行、商业地产。
在这个过程中,吴小晖和安邦的背景,也逐渐被媒体“扒”了出来。虽然未有官方的确认,但很多情况公众已经心知肚明。于是,安邦被舆论贴上了“权贵资本”的标签。这个标签如同烙印,是无法洗去的。
在这个烙印下,安邦越高调、资产规模越大,管理层面临的压力就越大。安邦或许希望做到“大而不能倒”的规模之后再慢慢变白,但它显然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安邦是中国最大的“权贵资本”吗?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但毫无疑问,安邦是过去几年里最令人侧目的“权贵资本”,或者说是“最高调”的。
在中央提出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反腐败,以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安邦这种“权贵资本”显然是拦路石。当然,也是最好的“祭旗”用品。
对于吴小晖和安邦保险的结局,高层多次发出过警告和暗示。比如2018年1月17日,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在《人民日报》二版头条的位置发表文章,谈金融监管。他在文章里警告说:
少数不法分子通过复杂架构,虚假出资,循环注资,违规构建庞大的金融集团,已经成为深化金融改革和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的严重障碍,必须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2018年1月31日,保监会通过官网公布了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厦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个别公司资本不实和股东占款,实际控制人挪用占用保险资金,自我注资、循环使用、虚增资本。……要牢牢树立依法合规意识。国家法律和监管制度是红线,决不允许出现所谓的“特殊”公司,任何机构挑战法律的权威和监管的底线,都要付出追悔莫及的代价。
由于安邦涉嫌“自我注资、虚增资本”,未来吴小晖及其家族、幕后权贵们的股权,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所以保监会在公告里说:
“接管过程中,接管工作组将积极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完成股权重整,保持安邦集团民营性质不变。”
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
邢国鑫
在
民间智库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
民间智库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29361 seconds ] :: [ 2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