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转帖]我所见到的朝鲜人和朝鲜这个国家 |
 |
所跟贴 |
转个好玩的存档: 我所见到的朝鲜人和朝鲜这个国家(续) -- 锦瑟华年 - (4171 Byte) 2013-12-12 周四, 下午10:09 (350 reads) |
锦瑟华年
加入时间: 2009/03/20 文章: 507
经验值: 19118
|
|
|
作者:锦瑟华年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博客扔了1个多月,因为我和老妻去上海和孩子过年去了。
新年开篇,应该写点喜庆的事情,不过为了连贯和节奏,还是继续写朝鲜吧。这事也怪我没把握好,一直拖沓到了年后。
话说80年代初,朝鲜似乎还没有危机感,毕竟社会主义阵营还存在,还有苏联这棵大树好乘凉。虽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金日成也没太往心里去,只是善意提醒一下邓大人:转弯莫太急,小心翻车。至于朝鲜背地里骂我们是修正主义或是什么走狗,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
实话实说,朝鲜在六七十年代底气还是挺足的。早在1974年我到了广州远洋公司后,便听说朝鲜的化纤工业比我国先进。那时朝鲜有个二八维尼纶厂,一个企业就能解决全朝鲜的穿衣问题。
虽说70年代我国的石化工业已小有规模,但还不能大批量的生产化纤纺织品。那时候中国的化纤制品不但要凭票购买,而且价格比纯棉制品要贵不少,不像现在一条纯棉内裤能卖出个天价。
那时候国内的时髦青年的标准穿戴,一般都是白运动鞋、绿尼龙袜、涤纶裤、的确良衬衣等打扮。如果再骑一辆‘凤凰’自行车,车把上挂一只‘熊猫’半导体,手腕戴一块‘罗马’手表,自行车后座上再驮个女朋友,那简直就是腐败至极了,估计单位的团支书会立马找他谈心。因为在40年前,如此的包装就相当于现在的“富二代”。 有那看不顺眼的人还给当年的“富二代”编了个顺口溜:小白鞋,不系带,尼龙袜子露一半....
城市里如上所述,那么农村呢?当年我插队2年还真没见过社员穿过化纤制品,但也听到了一些小故事。
那时候国家也进口一点化肥,大多是日本尿素。日本的化肥是白尼龙布包装,倒下来的化肥袋子作价5角一条,卖给了公社和大队干部做裤子。因为袋子上印有“日本尿素”和百分比字样,所以做裤子前都去染成了深色。
别小看这化肥袋子,在当年这可是很大的人情,普通社员是得不到的,得有头有脸的人物才有资格买两条化肥袋子。
有时候公社开个三级干部会议,你就看吧,参加会议的大小干部有不少身着化肥袋裤子的。由于时间久了染料褪色,裤子上便隐约显出原字体。那年间有个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尼龙裤。前日本,后尿素,裤档夹着百分数。穿黑滴,穿蓝滴,就是没有社员滴”。
一条化肥袋子,足以证明了当年的贫困和纺织业的欠缺,也证明了当年并不是绝对的人人平等。
说着说着跑题了,求各位耐心看吧,我就不做删除了。再说自曝家丑也不是什么坏事——列宁教导我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1974年我在广州的时候,就听搞外贸的朋友说起一事,说阻碍中国化纤产业的关键就是那个拉丝的什么头,那玩艺就像家里的淋浴喷头一样,能将水流变成水丝。别看当时我们有了两弹一星,但就是这化纤业的关键小部件搞不出来。你别看朝鲜工业不行,可他偏偏就造出来了这玩意,而且质量还挺过关。
当年我们在国际上很孤立,美苏阵营都对我们搞封锁。非洲倒是对我们挺友好,不过他们除了椰子树,啥高科技也没有。
没办法只好去向朝鲜求购,不知是否受了苏联的旨意,朝鲜就是不卖给我们这关键部件。什么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什么中国勒紧腰带支援朝鲜,这时候统统都不作数了。逼得我们没办法,只好花天价通过香港走私集团从欧美黑市购买。据说这部件不耐疲劳,隔段时间就要更换,你说当年花了多少冤枉钱吧。
人在做,天在看,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往往会遭天谴。到了80年代初,朝鲜就逐渐的走了下坡路。
那时朝鲜对我们船员的限制,远没有90年代那样严格。80年代我们还可以随意外出逛街。
朝鲜南浦市的街上冷冷清清,行人不多。商店里几乎没什么商品,柜台里的商品还没有橱窗里摆设的多。他们商店橱窗里大多是斜拉着几块彩色布料,靠近玻璃处摆放着罐头、香烟、灌装啤酒。罐头之类的都摞成三角形,商标方向一致朝外(凡事得有个度,商品摆放得太整齐了,也就不像个做生意的样子了)。
针对外国人的友谊商店里也没啥好东西,有朝鲜的木雕工艺品,中国的茅台酒,牡丹烟,还有几部三洋收录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朝鲜的大火柴,那火柴的粗细长度均是我们火柴的1倍,火柴盒子比香烟盒大了不少。
我对朝鲜火柴印象深刻,是因为我们船上的医生买了2盒,说是带回去给家人看个稀罕。这医生原在青岛一家医院就职,非闹着来船上做船医,说是有时间写书。
也许这哥们想写一部涵盖全球的惊世大作,所以每到一个国家,就观察当地的儿童,摸摸人家头发,翻翻人家眼皮,做一番初步体检(他不敢乱翻成年人眼皮,弄不好人家会K他一顿)。
到了朝鲜,这哥们还是这习惯,先是给人家小孩几块奶糖,然后摸头发、翻眼皮、捏腿骨。几天后,这哥们显得忧心忡忡:“不行啊,这样可不行”“头发干涸,脸上长癣,严重的营养不良”。我们按他的说法去观察,情况果真如此。
那时候我们船上经常发一些小食品:奶糖、冰糖、巧克力、小饼干、五香花生米...大老爷们不喜欢小食品,自己家的孩子也不稀罕这玩意。于是大伙大发爱心,每次外出遛弯,口袋里都要装上小食品,遇到朝鲜儿童就抓一把给人家。朝鲜儿童极懂礼貌,不管你给不给他零食,他都向你行少先队礼。给奶糖他们一般都是不要,我们干脆就把糖果放置路边,待我们走远后,他们才会前去拾取。不像印度、土耳其的儿童,你就不敢给他们任何礼物。只要你给了其中一人一枚硬币,一大帮孩子会蜂拥而上,将你围得水泄不通,然后再跟随你好几个街区。你在前面走,后面一大群孩子伸手要东西,那场面煞是壮观,弄得你是哭笑不得。印度的流浪狗也有这毛病,一群狗专门跟随外国人。如果有印度人和你搭话,流浪狗会朝他们狂吠不止,狗狗似乎在向你邀功讨好。我们都称其为“汉奸狗”。
虽说80年代朝鲜已经非常困难了,但还没忘了粉饰太平,他们最拿手的就是演戏给你看,这个戏不是在剧院里演出,而是在大马路上或是在大同江里。
早在80年代以前,我们国家也是不想把丑陋面展露给外国人。记得青岛那时只有市南、市北2个区对外开放,外国人只许在这2个区里随意走动。出了这两个区便在路边立一水泥牌子,上书中英文: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得通行。
我在朝鲜没见过这样的牌子,但他们自有他们的高招。
朝鲜的南浦市有不少高楼,楼与楼之间相距挺远,两个楼之间连有一堵高墙。你走在他们的人行道上,会觉得身边全是连绵不绝的墙,会让人感到心烦气躁。而且墙上没有一扇门,你会觉得墙的另一面很神秘,似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东西。其实我们心里很明白,墙的那一边就是破烂的棚户区。
更可笑的是,他们还在大同江里“演戏”。说演戏之前还是先说说南浦港的那艘小船吧。
80年代初,朝鲜南浦港里有条小艇,艇长不足10米,艇身呈柳叶形,艇的前段是木质甲板,应该说这是一条游艇或是交通艇更合适。南浦港是日本占领时建造的,规模也不算小。可这么大的港口只有这么一条苗条的小艇作为机动,像万金油一样,哪里需要那里抹。
我每次来南浦港,朝鲜都是拿这小艇做拖轮使用。可怜的小艇顶着4万多吨的船舶靠码头,就像一只蚂蚱在抵着一座山。我没见过蚍蜉撼树什么样,也许就和眼前这一幕差不多。
他们有时还用这小艇拍电影,艇的前甲板上立着一位漂亮女士,女士亭亭玉立手捧鲜花,传统长裙迎风摆动...游艇与美女,这画面倒是满和谐的,比抵着我们4万吨的巨无霸好看多了。
除了当拖轮和拍电影之外,这小艇还有另一妙用--- 演戏给外国人看。
前面说了,1980年我连着3次来南浦。第一次到南浦没几天,就看见这小艇像是在帮人搬家,前甲板上摆放着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还摆了两只大卧柜,柜子上摞了许多被褥,被褥上面横放了一根电视天线。艇上还站着一男一女俩青年,像是小俩口,男的西装革履,女的传统服饰。
小艇自东向西,贴着我们船边顺流而下。我们这帮哥们靠着船舷,居高临下将他们看了个仔细,边看边议论:朝鲜也挺富裕的嘛,家电、家具、衣服被褥样样齐全,人家不次于我们啊....
我第二次来南浦不久,他们又来了一出搬家的戏。这时候大伙就有点怀疑了,这俩人怎么老是搬家啊?
等我第三次来南浦时候,他们的乔迁大戏又开演了。待他们驶到我们船下时,我等开始鼓噪了:怎么还是你们俩?你们就不能换个人?你们怎么老是自东往西搬家?
他们本想以搬家的方式,显示朝鲜家庭的富有,没成想戏演砸了。
这篇语言有些啰嗦,连夜码完发出,没做任何压缩修改,大家凑付着看吧。因为我已答应某招商局提供“明华轮资料”,时间定在5天后。老夫诺大年纪,当然要说话算数。
朝鲜的故事还有最后一篇,准备2天后发出
作者:锦瑟华年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