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国文化圈的疯狂(中)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 民间智库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国文化圈的疯狂(中)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中国文化圈的疯狂(中) (8920 reads)      时间: 2013-5-17 周五, 下午10:33

作者:河边民间智库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国文化圈的疯狂(中)

前一节讨论什么是西方文明后,再来看西方的影响可能会有另一种视角。

先来看印度。印度正式受英国统治有190年之久,如果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租地算起,则英国人对印度的影响至少有300年。英国人在印度文化圈的统治后来还包括了不丹、缅甸、斯里兰卡等。如果将自英国人踏上印度次大陆以后所发生过的灾难都清算一边,英国人自然要负很多责任。问题是,没有英国人的话情况就会更好吗?其次,印度次大陆上发生的主要独立运动的领导人都是在英国受教育的,包括尼赫鲁父子、圣雄甘地,以及独立后的众多领袖。正是他们将印度引向独立和自己建设现代化。

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文官制度、开创了现代工业和教育体系、组建了军队(直接参与两次大战为英国作战)。但是印度的经济成长只有1%,英国这期间的工业革命并没有惠及印度,经济成长完全被人口增长淹没了。英国史学家认为英国人治印期间并没有向印度封锁技术,还组织印度人去英国参观纺织厂等,但是并没有达到刺激印度人自己创办纺织工业。

整个印度的现代史当然不能像我这样三言两语地“漫说”就可以下结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裔英国人V.S. Naipaul写过印度游记三部曲(《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乱的今天》),我读过前面两部,的确让人难忘。作者曾经写道:“印度人说,印度人从征服者那里吸取经验,并且比征服者存在更久远。”又说,“回归印度就是回归到世界深层秩序的认知里,所有事物都固定化,神圣化,所有人都安之若素。”还说:“尼赫鲁先生有次评论说,印度的一个危险是,贫穷可能被奉为神圣。甘地主义就曾有这样的现象。圣雄的简朴似乎把贫穷神圣化了,成了所有真理的基础,成了独一无二的印度的财富。所以独立20年后,它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印度现在开始成了“金砖四国”之一。但是印度的经济模式和中国人不一样。印度人似乎对于拿金牌还是不那么上心。

下面来说说阿拉伯文化圈。虽然西方文明如今成了世界文明,但是第一个跨大陆传播而有资格称为世界文明的是伊斯兰文明。默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后不仅自己传教,而且在自己有生之年就看到了伊斯兰教征服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和耶稣相比,默罕默德当时的成就远在耶稣之上。伊斯兰文明当时达到的成就不论在哪一方面都是其他文明难以望其项背的。奥巴马当总统后首访埃及在开罗大学讲演中说伊斯兰文明给世界贡献了“代数、磁罗盘、航海工具、现代书写用笔和印刷、疾病传播学和治疗学等”, 那还只是伊斯兰文明贡献的一部分。伊斯兰的最大贡献可能要算阿巴斯王朝的“百年翻译”,将伊斯兰的征服同时和学习和保存各地的文化结合起来,保存了古希腊的系统逻辑和哲学,以及其他各种文化创造,一面使当时的伊斯兰文明达到了人类文明的顶峰,一面又把知识传到被征服的地域,尤其是对于欧洲的知识传播。可以说,伊斯兰文明在欧洲的传播使得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成为可能。

默罕默德的成功和他独到的见识有关。他不仅将宗教信仰传给其他人,而且制定各种治理社会的律法,给与阿拉伯部落选择信仰的权利(但必须承认伊斯兰的宗主权并缴税),规定个人生命财产和荣誉不受侵犯,所有穆斯林都是平等的兄弟,禁止高利贷,奴隶也可以成为官长(只要执行安拉的命令),男女各有规定的权利,不同肤色的人平等,人的优越性来之信仰的虔诚等。但是,伊斯兰教从此亦和国家权力结合到一起,加上伊斯兰信仰被认定的优越性,导致了后面的腐败和衰落,以及文明进步的停滞。

面对兴起的西方,伊斯兰文明虽然落后了,但还是底子厚实,尤其是伊斯兰教所赋予的强大信仰的力量。欧洲文明的兴起和伊斯兰文明的衰落是紧密相连的,不同于欧洲文明对于其他文化圈的影响。在西方文明的发达之初,可能在很多穆斯林眼里未必是那样的有吸引力。更何况西方靠的就是从阿拉伯文翻译过去的思想才有后面的兴起。同时,那时人的地理概念也没有今天这样清楚,伊斯兰兴盛时,现在的西北欧的多数人(主要是那些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的后代)的祖先还在蛮荒之地晃荡着。

伊斯兰文化圈的人也不是都不买西方的帐。突出的例子要算土耳其,在20世纪初由Mustafa Kemal Atatürk 领导实行凯末尔改革。凯末尔改革的介绍很多,无需我在此重复。我想强调他提出的土耳其的文字改革和政教分离的两大举措。

凯末尔出生于南普鲁士,受到良好的普鲁士军事教育,并将德国人的战争艺术用到1915年的加里波利之战中,击退了英法联合发起的进攻,保住了奥特曼帝国。但是凯末尔并没有为成为新土耳其之父后满足于大权独揽,而是提出了著名的凯末尔之问:“谁能指出一个追求文明的国家(如今)不是向西方学习?”(Can one name a single nation that has not turned to the West in its quest for civilization?)奥特曼帝国当时有约6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和近250万人口,历史上取得的文化成就更是阿拉伯世界的巅峰。凯末尔胜利之后能有这样的识见的确非凡。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明的核心,凯末尔在继续保持伊斯兰教传统时坚定地实行政教分离,把一个最大的伊斯兰帝国改造成世俗政权,于1924年废除了宗教教育系统代之以国民教育系统,并在同年将持续了400年之久的哈里发职位废除。更难以令人置信的是直接引入瑞士民法典来取代伊斯兰法庭和伊斯兰教宗教法,一举建立了民法典。

凯末尔亲自推行文字改革,废除阿拉伯字母,代之以拉丁字母。凯末尔本人于1928年8月的一个晚上向聚集在托卡比皇宫Gülhane 花园的一大群客人演说。其间他问谁愿意来读一下他手上拿着的一张纸。当一个年轻人上来后看着那张纸困惑地不知说什么时,凯末尔大声说,“这位年轻人不认识真正的土耳其字母,所以他愣住了。”话毕便将那张纸交给助手,助手随即大声念道:“我们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将从现在起用一种新的字母来记叙。我们的大脑一代接一代地被那些牢笼般的难懂的符号禁锢着,我们必须将自己从这些符号中解放出来。”“我们的民族将通过自己的文字和心智向世人显示,我们是生活在文明世界中。”不知到凯末尔是否想过他的文字改革是否会使他的后人无法直接阅读丰富的阿拉伯文献,但是他肯定是想到了他要让自己的后人创造超越前人,绝不落后于世界文明。

作者:河边民间智库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 民间智库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78816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