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抗日经济学中的谬误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抗日经济学中的谬误   
易明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039

经验值: 12663


文章标题: 抗日经济学中的谬误 (764 reads)      时间: 2012-9-24 周一, 上午2:41

作者:易明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抗日经济学中的谬误

易明


乱世人不如太平犬,不要说真正的战争了,就是网战,也能把人累个半死。为了反驳中日经济战必胜的观点,我已备战数日,但还没有十分的把握。 所以本文也只能先对必胜论提出质疑。

自从经济战的设想被提出后,即使是在经济学界,对战争的后果也莫衷一是。商务部最早提出中国的胜算比日方大,但没给出计算方法。黄有光教授论证了“杀敌一千,自损一百”的小赔大赚的结局,但所用的论据却令人吃惊的贫乏,无非是下面的两段话。

“如果中国减少买日本货,日本虽然也可以减少买中国货,而造成两败俱伤,但日本会伤得比较大,约十倍。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国。2011年日本对中国出口 商品1946亿美元,占日本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高达23.6%, 加上迂回出口到中国大陆的,估计约占日本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同年,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只有148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的约4%。因此,日本玩不起这贸易战。

根据基于完全竞争的传统经济学,中国减少买日本货,即使不考虑日本的反击,中国本身也会损失,而且损失程度与日本的大致相等。然而,在实际世界的经济,厂 商是不完全竞争者,价格远远大于边际成本。中国少买日本货,日本厂商的损失(等于价格大于边际成本的程度)会比中国的消费者的损失(接近于零)大得多。如果考虑爱国情绪,中国消费者可能反而得利。因此,至少从纯粹战术而言,这贸易战可以打!”

这可真是雷到我了。真正的“以小学问(微观经济学)作大文章(抗日经济战)”,一反学院派论政的习惯。同时,在我和老芦论战经济学是否科学的当儿,也给了老芦奚落经济学家的口实。不过老芦的批评是从经济学外行的视野出发的,虽然信手拈来,但不够有力。他的批评集中起来不过三点:

1. 自由贸易对双方都有利,并不是零和博弈。对后发国家来说,它占的便宜要远远超过先进国家,日本与中国的崛起所需时间远比英美所需的短就证明了这一点。(这点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和,但其实不够准确。因为后发国家占便宜不是必然的,取决于该国的贸易构成等诸多要素).

2. 中日贸易在质上并不对称,基本是以数量对质量, “数量对质量”,即以低智力附加值的产品换取人家高智力附加值产品。精密车床、轴承、电脑芯片等等高精尖产品,都要靠日本提供,人家一旦掐断供应,则给中国带来的打击绝不是可以用钞票损失来量度的。

3. 中国经济的三大引擎(投资、房地产、出口)都已接近熄火,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跟日本打贸易战,是雪上加霜, 将得不偿失.

这虽然是老芦先我一步,对必胜论提出的质疑(大敌当前,国共合作了), 但他的三点质疑,恐怕不会让黄教授信服. 其原因是: 第一点是简单的废话, 第二点以偏概全,忽视了进口产品的可替代性,即被”掐断供应”的日货其实可以用美货德货取代.第三点虽然理论上稳妥, 但缺乏必要的论据和数据的支持.

我下面的论述将试图弥补这些缺陷.

首先, 我认为黄教授的论述方法过于简单, 论据过于贫乏, 而结论过于武断.

在论述方法上, 如果黄教授的意思真如老芦所说, 认为国际贸易假定完全竞争而实际经济是非完全竞争, 从而推出经济战开启后日本受损中国得利,那就不仅仅是简单,简直就是粗鄙了. 其实国际贸易产生于比较优势决定的产品竞争优势,而与产商是在什麽市场状态下生产该产品无关. 即使日货价格远远大于其边际成本, 但只要其同质产品价格低于美货德货, 就会被进口到中国来. 中国抵制日货,日本厂商的损失(等于价格大于边际成本的程度)是利润,而中国的消费者的损失是效用, 后者无论如何不会接近于零. 这无异是说, 如果你原来开的是丰田, 现在抵制日货, 你不得不去买宝马了 (宝马比丰田贵呀), 但你其实并没有什麽损失 (有兴趣的网友不防回顾一下我重述抵制日货经济学时所建的简单模型).

在论据上, 黄教授用的是2011 中日贸易数据, 加上迂回出口,认为日本1/3的产品出口到中国, 而中国对日出口约占中国总出口的4% (假定中国对日迂回出口为零), 从而断定如果中日贸易战开启, 日本损失33%的出口,而中国仅仅损失4%. “因此,日本玩不起这贸易战”.

仅仅使用一年的资料, 就铁口直断日本必败, 难怪老芦要对经济学家出言不逊. 可惜, 这数据到今年就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2012年1至7月中国对日本出口863.0亿美元,增长6.7%,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7.6%。同期我国从日本进口1045.9亿美元,下降5.2%,占我国进口总额10.1%. 难道我们根据这最新数据, 就可以断言现在进行贸易战, 中国出口将损失7.6%? 如果到年底升到10%怎麽办(2010年是11%)? 明年若是20%, 这贸易战难道就不打了?

其次, 黄教授忽视了中日贸易产品的结构对两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顺便说说,老芦用质量来表述贸易结构, 不够准确). 中日双方的进出口产品层次不同,技术含量不同。日本对中国出口产品是出要是资本密集的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而日本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劳动密集的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 日本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中国 从日本主要进口关键的核心零部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如果进口受影响,产业链将面临断裂,对中国将产生损害。

换言之,日本产品的附加价值高, 利润大, 而中国产品的利润少,但吸收就业能力强. 贸易战一旦开启,日本受到的伤害主要是资本家的利润减少, 而中国受到的伤害则是大批工人被迫失业.

再次, 如果经济战全面展开,更要考虑到中日之间投资的巨大差异. 到2012年6月底,日本对华投资累计839.7亿美元,而中国对日投资累计只有10.3亿美元。一旦日资被迫撤离,中国以加工制造为特点的制造业将受到重创.而这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形成直接的打击.

这些要素, 都是必胜派包括黄教授所没有考虑的,因此造成了结论的武断.

那麽, 如何来评估中日经济战可能产生的后果呢?

正如我在”重述抵制日货的经济学”已经指出的, 要真正分析经济战的利弊得失,恐怕还有赖于更深入和更严格的经济学计量,包括运用实用型经济模型所作的政策仿真运算等必要的可行性研究.

正好有刁民网友问我经济学里所谓政策仿真运算是怎麽, 我借此机会回答一下

比较正宗的经济学实证分析首先要从一定的理论出发, 建构一个或数个在理论上逻辑自恰的模型(类似于将军们所用的沙盘), 然后将模型数学化,推导出一些基本结论. 但这只是定性的研究, 要真正得到有实际意义的结论,还要根据实际数据资料对模型进行检测和评估,保证其具有相对的可靠性. 最后,根据实际的问题,假定出一些场景,对之进行模拟. 我在和老芦讨论经济学问题时提出的关于取消户口制度的经济效果的结果,就是据此通过运行所谓实用型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而作出的.尽管这种方法到目前还很不完善,但总比必胜派如黄教授那样, 仅仅根据一年的数据就下结论稳妥得多了.

作者:易明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易明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3557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