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四大发明勺型“指南针”司南竟是1952年诞生的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四大发明勺型“指南针”司南竟是1952年诞生的
所跟贴
[转帖]四大发明勺型“指南针”司南竟是1952年诞生的
--
芦笛
- (4669 Byte) 2011-2-16 周三, 下午5:15
(642 reads)
金唢呐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7/06/19
文章: 1504
经验值: 61256
标题:
张衡地动仪也是五十年代初诞生的,只是摆设,根本无法检测地震。
(407 reads)
时间:
2011-2-17 周四, 下午7:30
作者:
金唢呐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课本教材中的地动仪原系复制品,教育部称或修改教科书中描述
近日,复原后的张衡地动仪争议四起,中小学教材中使用复原后的地动仪是否合适?3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业工作委员会将对中小学教材如何描述地动仪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进教材地动仪并非东汉古董
“说来惭愧!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个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台湾香港人都没见过,因为这个‘古董’是五十年代才造出来的,在上级有关精神指示下,王振铎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事实上,那珠子掉不出来……”11月28日,网友闫涛发了这么一条微博。
张衡地动仪,长期以来都是令国人骄傲的发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还是中国国家地震局的标志。作为“昌盛的秦汉文化”的代表,张衡地动仪同样出现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生被告知“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监测仪器”。
然而事实是,这个酒桶似的地动仪是现代人造的。据《看历史》杂志介绍,地动仪记载于《后汉书•张衡传》,它于公元132年问世,大约在公元190年至220年间消失,至今无踪。而《后汉书》中对它的介绍只有语义模糊的196个字,直到1951年,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的王振铎,借鉴日本地震学者原尊礼的直立杆原理,才设计并复原出1: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而当时设计这个模型的主要目的,是“作为陈列和宣传之用”。
闫涛那条揭秘微博在网民中引发了强烈反应,网民们很快就沸腾起来:“张衡地动仪是现代人造的?”有网民大呼意外,“我从小学课本里知道了它,到现在已被骗了十几年!”
“张衡地动仪”到底有没有用
就在闫涛的微博发表后不久,科普作家方舟子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质疑张衡地动仪的功效。他表示,今人以现在的知识和工艺,尚无法实现地动仪的验震功能,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东汉时的张衡地动仪是否真正管用。
方舟子说:“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无用的摆设。”
更重要的是,这个后人制造的地动仪面临着现实的尴尬。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节目曾提到,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160公里外的“张衡地动仪”毫无反应。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并不认同方舟子的看法,2004年,冯锐领衔“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主持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研制项目。冯锐主持的2005版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陈列在河南博物院,但该院副院长李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复原模型需要放在一个通电才能模拟地震的振动台上进行模拟实验。
李宏介绍,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陈列地动仪复原模型的展厅正在闭馆装修,新模型的珠子没有放进去,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今年的玉树地震时,该复原模型也没有任何反应。
教科书中模型存原理性错误
然而,无论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真实管用,教育工作者在现实中的尴尬却越来越明显。最近几年,多位教育工作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表达了在张衡地动仪教学中的困扰,“我不知道成千上万的教师是如何讲解‘地动仪’的,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千百万学生没有提出自己的疑问。当读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后汉书•张衡传》里对地动仪功效的记载)时,他们真的相信吗?”一位名叫吴非的老师在文章《“地动仪”真的那么灵吗?》中这样写道。
更重要的是,在冯锐这样的地震业界专家看来,教科书里的这个模型存在着原理性的错误,这关系到地震预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冯锐在题为《张衡地动仪的教学内容和观点需要更新》的文章中表示,面临地震威胁时,许多人不知道观察吊灯的晃动,竟试图用倒立的啤酒瓶来检验地震的发生,误以为这是张衡地动仪的成功经验,殊不知,这是一种非常糟糕而且无效的做法
专家称张衡地动仪系现代仿制品 考古未发现原版
2010年11月30日 13:11现代快报
昨天微博最热的话题是什么?那就是张衡地动仪。网友闫涛说:“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个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才造出来的,王振铎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事实上,那珠子掉不出来……”在小学课本中,我们就熟知了张衡地动仪。但昨天,大多数人才知道,随处可见的那个地动仪是现代人所制,随之引发了争论。
专家说张衡地动仪真的有
但是没人见过长啥样
课本中的地动仪是现代人制作
原版地动仪 没人见过长啥样
“国家博物馆内的地动仪和司南是被制造出来的!”这一话题在微博上被疯狂转载,甚至引发了网友们对张衡地动仪是否存在的质疑。网友“帘外芭蕉三两棵”说:张衡地动仪是现代人王振铎造的?我从小学课本里知道它们,到现在已被骗了十几年!”网友“禾呈吉吉” 说:“中国古代盛产文人诗人,缺乏客观科学的记述,大家较着劲儿拿形容词玩排列组合。上下五千年,有多少失传的发明是真的?没准就是一部山寨发明史。”
记者调查发现,据史料记载,张衡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地动仪于132年问世。133年6月18日京师突然地震,张衡上书汉顺帝,必须改变执政方略,上天才能降福于人间。汉顺帝刘保被迫下罪己诏,司空王龚被免职,而张衡却得以升迁为侍中,成为辅佐。地动仪作为科学仪器被张衡赋予了神圣的功能,成为了检验皇权公正的神器。
但是,地动仪很快就失传了。公元190年~220年前后,地动仪便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地动仪怎么会消失?“因为那是铜的,可能被化掉了,也有可能被埋入地下,至今没有被考古发现过,没有人看过张衡地动仪到底长什么模样。”专家揣测说。
复原地动仪 年龄只有59岁
南京博物院的修复专家王金潮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张衡地动仪确确实实年龄只有59岁,而不是1800岁,是王振铎在1951年制作的。这尊地动仪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刊登在中小学课本中,印刷在邮票上,在半个多世纪来,大家认为张衡地动仪就是这个样子的。
据课本上介绍,哪里发生地震了,地动仪上对应方位的龙珠就会掉在蟾蜍的嘴里。但半个多世纪来,龙嘴里的珠子就是牢牢含着不松口。这也是引发网友们质疑的原因,张衡地动仪是不是只是个传说?古人蒙骗了大家1800多年?
王金潮说,张衡地动仪没有任何实物流传下来,资料也有限。文物专家王振铎按照《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形似酒樽”记载设计了它的外形,而内部结构的史料中只有区区196字,他只有按照“悬垂摆”的结构原理来设计。后来,王振铎又修改图纸,根据后汉书中“中有都柱”的记载并借鉴“直立杆”原理,用了一年时间,于1951年复原出1: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不过,那就是一个模型,当时没有说能够验震。”
但是,这个木质模型被大多数中国人误以为是原型,在很多地方性的博物馆里,该模型也被当作文物来仿制和收藏,不仅进入了教材,就连中国地震局也用这部复原模型做了几十年标志,直到近年才取下。
质疑古人 地动仪靠谱吗?
从1875年到现在,100多年过去,曾经有13种概念性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包括王振铎的作品在内,都不能验震。那么,原版的张衡地动仪,到底能不能验震呢?
“我在心里问过自己很多遍,它会不会是古代人为了给自己‘贴金’,撒了弥天大谎?”为了准确理解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原理,2002年以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及其课题组开展了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研究。
“答案是肯定的,张衡地动仪肯定有,而且是会工作的。”通过长达8年的努力,冯锐作出肯定的回答。
冯锐说,地动仪复原模型不能工作是因为面临了几个难题:《后汉书•张衡传》的196个字当时是唯一史料,按照“孤证不立”的原则,就不应该也不能够做复原工作。而且,之前的复原模型都没有对汉代灵台进行过现场考察。其次,多年来宣传的138年的陇西地震属于讹传,因为同《后汉书》所记载“地不觉动”矛盾。再次,原理决定外形,原理错误则外形必然失误,这有待汉代酒樽的出土,才能符合史料,又有别于“王氏模型”的形制。
今人努力 地动仪真的活了
通过8年的探索,冯锐找到了张衡地动仪工作的钥匙。他在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库的协助下,找到了国内保存最早的记有地动仪的7份古版刻本,佐证了中国对于地动仪的史料记载不是孤证。“《后汉书•张衡传》撰写之前,我国就已经存在对地动仪的记载。”
找到多个资料后,冯锐就开始了考察灵台之旅。史料记载,张衡132年发明地动仪后,把它放在京师洛阳城南2里的灵台进行观测。中科院考古所于1975年对灵台地基进行了考古发掘,拍摄了大量照片。“我们考察认为灵台处于洛河南岸的河漫滩地,属于噪声背景比较高的环境。”
通过这些文献,冯锐算出了张衡地动仪的高度、悬垂摆长度、震荡频率等。与此同时,课题组调来了陇西地震的历次波形图。通过对波形图的计算,证明张衡的地震仪在公元134年的确测到了陇西的地震。张衡地动仪真的不是“传说”和“神话”。“现在,张衡地动仪真的可以工作了。”
2009年9月20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地动仪在新馆与观众见面,并在震动仪模拟的地震波中进行吐丸的工作。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按下按钮,观察在不同波型下地动仪的不同反应——只有横波到来它才吐丸,其他来自纵波的震动,都无法使地动仪有任何反应。这就排除了其它的干扰,如很重的关门、汽车过境的震动、巨大的炮声等。快报记者 胡玉梅
方舟子质疑:张衡地动仪只是摆设 无法检测地震
2010年12月02日 03:14京华时报
1951年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广为人知。 图/CFP
2005年复原的模型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帖,称历史教科书中人所熟知的张衡地动仪其实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复原模型,1800年前的地动仪到底是啥模样早已无据可查。科普作家方舟子则于昨日发文,称张衡当年建造的地动仪“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昨天对此表示,2005年复原成功的地动仪模型确实可以监测地震。
网 友
国宝只有“59岁”
11月28日,网友闫涛在微博上发帖,称“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个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王振铎(考古学家)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事实上,那珠子掉不出来”。
此言一出,立即在网上引发热议。截至昨天下午,该帖被转发1.5万次,评论近5000条。
很多网友称,他们之前并不知道,在历史教科书中和科技馆里频繁亮相的地动仪,原来只是一个“年仅59岁”的复原模型。他们更不知道,由于存在原理性错误,这个复原模型不能正常工作,一直受到中外科学家的质疑和否定。《后汉书》中记载的“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候风地动仪,其实早已失传。有网友称,这样的事实大大打击了人们的信心,甚至有人对“四大发明”等其他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提出质疑。
在北京某初级中学教历史的韩老师说,目前中学历史教材里使用的,还是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图片,他们一般不会刻意向学生说明这是原物还是复原模型,“连张衡本人的画像都是后人模拟的”。韩老师说,介绍地动仪时,他们只会跟学生讲“里面有机关,发生地震就能感受到,珠子就会掉下来”。
方舟子
张衡地动仪管用吗?
网上波澜未平,科普作家方舟子又在媒体发飙。他于昨天发文,对张衡地动仪是否管用提出质疑。
“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具有监测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个谜。”方舟子说,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后汉书•张衡传》的简单描述,力图复原地动仪,但所有这些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监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
方舟子称,2005年,中国地震局专家宣布他们经过3年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并第一次实现了验震功能。“他们声称地动仪新模型对河北唐山、云南泸西、越南孟艺发生的三次真实地震进行了检验。但是这三次地震分别发生于1976年、2000年和2001年,地动仪新模型2005年才建成,怎么可能对它们进行检验呢?”方舟子说,后经了解得知,原来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检验的不是真实发生的地震,而是实验室里对真实地震的模拟。
方舟子说,在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建成后,中国境内每年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该地动仪复原模型监测范围之内,却从来没有听说该复原模型监测到哪怕一次。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没有听说在北京展出的该复原模型检测到。
方舟子还在文中对《后汉书•张衡传》所记载的地动仪预报的陇西地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称部分史料相互矛盾,怀疑那次地震是“为了说明地动仪的神奇而编造的故事”。
方舟子说,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他发明的地动仪起过作用。“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方舟子说。
■专家回应
新版复原模型 对地震有反应
曾参与2005年版地动仪模型复原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昨天表示,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对地震是有反应的,这一点已得到多名院士专家的鉴定。
“方舟子对地震这个领域并不了解。”冯锐说,他们利用在真实发生的地震中记录下来的地震波波长,以此为依据控制特殊振动台,完成对地动仪复原模型的检验。这是地震的“复现”,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冯锐表示,如果要监测真实发生的地震,须建设地基等配套设施,然后将地动仪复原模型放在上面,但这样的监测实验耗资巨大,选址等问题也不好解决,“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对于方舟子提出质疑的陇西地震,冯锐表示,据史料推测,这次地震发生在公元134年。冯锐强调,这些史料都是经专业的历史地震学专家审核过的。因年代久远,部分史料存在偏差在所难免,但当年陇西曾发生地震的结论没有问题。
本报记者 李铁铮
作者:
金唢呐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嗯,这事我知道,在方舟子前就有个专家写过文章。但这和指南针不一样,第一,指南针是四大发明,意义不同,第二,
--
芦笛
- (59 Byte) 2011-2-18 周五, 上午4:51
(259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8888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