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甲午风云》与《廊桥遗梦》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
|
|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看了小衲与若迷和上海网警的争论,觉得很好笑,前来插上一嘴。
小衲同志心理年龄只有14岁,比较emotional, 容易大喜大悲,这就是他和若迷以及他S老舅的区别。
其实若迷说的一点都不错,那玩意我根本听不下去,听了一半就关闭了那个帖子。但我看晚清留美“幼童”的报告文学却看得涕泗横流,这与什么革命还是改良没什么相干,刘老也不是什么革命家,只是个新时代的“未遂御史”,而是我早就长大了,不会再被过份夸张、矫揉造作的滥情文字打动。这不是不能被崇高打动,不是不相信世上有崇高,也不是失去了感受力,而是更倾向于被真诚朴素实在的崇高吸引,不喜欢吹胀膨胀了的崇高。因此,那诗歌尽管生方想法拼命打动人,可我却无法感动,而那篇对容闳为中国培养人材奋斗一生,以及美国人民在那个社会达尔文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竟然张开双臂迎接来自一个野蛮国家的幼童们平平淡淡的记述,却不能不让我涕泗横流。那阵子中国是最窝囊的时代,然而某个美国城镇一下子就有好多人家报名接受远来的幼童,以致准备接受200多人却只有30多人。等到幼童来后,某位美国母亲前来领去她家寄宿的幼童,一见面就抱着那孩子啃了一嘴,这平平淡淡的情节也不能不让我感动至极。最令人感佩的,还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英雄、总统格兰特将军居然为留下幼童们特地给李鸿章写信!
这些事,换个国家,可能么?俄国和日本不必说,德国意大利也不必说,就是去英法也没这种好事。我还记得老稀贴的那份诋毁进化论的宗教录像中有张触目惊心的照片:满地跪着非洲某地的土著,而某大英军官正扬起蹄子挨个踢过去。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普遍景观,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一位美国母亲却把梳着猪尾巴、穿着奇装异服的怪模怪样的中国幼童揽在怀里,毫不嫌弃地啃上一嘴,其他人家也把幼童们当成自己的儿女看待,完全没有丝毫种族歧视意识,而前总统前英雄格兰特为了他们能够完成学业,也不惜动用自己的旧关系去写信说情!最难得的还是,以老美的虔诚(老美在宗教上从来比欧洲保守得多,教民数量远远高于欧洲),却能容忍幼童们逃避“主日学校”(Sunday School)的宗教活动(盖幼童们一再受到的嘱咐,便是万万不可进鬼子的教堂去),并不因此将幼童们视为异类,甚至打成魔鬼。这种宽容精神表现在虔诚的教徒身上,而且还是那个无比虔诚的年代,实在是不能不让人感动。
然而那首诗却无法唤起我的类似感受,我只觉得假大空,堆积了一大堆夸张而空洞的谀墓之词。它能引起小衲的强烈震撼感,恰如当年魏碑跟我说最感人的电影是《甲午风云》一般。我当时就告诉他,那电影在我上高中时首次看到时确实给感动得热泪横流,然而改革开放后重映却只让我感到恶心:尤其是邓世昌因主战遭到李鸿章训斥时,众弟兄以为他变心了,王某人激愤地冲进邓府,却听到邓正在悲愤地弹《十面埋伏》,于是便出来对大家说:弟兄们,邓大人,还是我们的邓大人!我恶心得几乎要吐在前排的观众身上。与此相反,《廊桥遗梦》毫无大言状语,也没有惊心动魄、生死系之的爱情悲剧,甚至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说的不过是一个平凡家庭妇女的微不足道的烦恼而已,然而它却能让我涕泗横流。歪?正因为它平淡,所以真实,所以感人。
因此,说到底,小衲还在青春期,相当于我当年看《甲午风云》的岁月,而大众早就过了那阶段,已经到了欣赏《廊桥遗梦》的年龄了。That's all。其实所谓“青春期”说的还是60、70年代的青春期,并非90年代和00年代的青春期。如今国内的小青年我想也不会被那诗歌打动。
小衲同志,你S老舅说的一点都不错,你要给我写(看来只能是你写了,30年后老万也未必会活下来)和朗诵挽诗,先得赞助我去镶牙:)
对了,老稀,What happened to 你家的Nibiru?你不是说五月份就能看到了么?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09-5-20 周三, 上午10:19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