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独生子女那脆弱的双肩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0
经验值: 519081
|
|
|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独生子女那脆弱的双肩
芦笛
小钟出来沾沾自喜,笑话我等老帮菜的悲哀,歌颂小帮菜的幸福,还说什么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乃是客观规律,自我陶醉了一番,嘿嘿。
小帮菜当然值得羡慕,别的不说,既是老帮菜,当然就处在插言网友(这小子上哪儿去了?愿他的在天的灵魂安息,阿门)开出的:“微软——松下——永垂不朽”的革命发展三阶段的某个阶段中,那当然是很悲哀悲哀的了,唉~~~~~~
不过所谓“新人胜旧人”之说,乃是我党革命乐观主义,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别的不说,请先去看看金唢呐教授(据说国内互称职称,所以咱们入乡随俗。他叫我特首,我叫他教授,一如胡适当年被溥仪接见后跟记者说:“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一样)的系列文章,请问到底是半世纪前的知识分子素质(含道德与智力两方面)高涅,还是现在的知识分子素质高涅?到底是谁更该悲哀啊?
我那个帖子,无非是指出,客观条件的剧变,使得小帮菜的平均智育水平远远超过了我等的同期水平,甚至超过了我等现在的平均水平。我那代人大部分都没能接受大学教育,许多人甚至连中学教育都没接受过,现在都成了丐帮,能跟小帮菜们比么?小钟见不及此,硬要说徐仰药,小孙等人是异数,我不都说了么?这些人乃是籍籍无名之辈,拿他们去和成名已久的王希哲,郑义等人相比,完全是下驷对上驷,还说什么用异数说事乃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其实小帮菜托改革开放的福,过上了我辈青年时代根本不敢梦想的幸福生活不假,但也未必那么海屁。在我看来其实很值得同情。
那天键盘同志要我研究研究独生子女问题,我毫无条件,哪敢谈研究二字,只能根据常理想当然地分析一番,胡说几句,说错之处,还请小帮菜们炮轰火烧油炸(这都是文革口号)。
在我看来,独生子女制度乃是反常的、违反人性的强制措施,然而中国国情迫使政府必须强制实行这反人道措施,饮鸩止渴,为了集体生存不能不被迫降低整整几代人的生存质量。
第一个问题就是80年代就有人提出的“四二一”综合症。因为医学卫生发达,现今人口寿命比过去长多了,再怎么晚婚,也势必出现三代共存的情况。这就意味着一个小帮菜上面有两老,两老上面又有2X2=4老,于是一个小帮菜就得侍候六个老帮菜,简直是不堪设想的噩梦。小帮菜若结成夫妇,需要侍候的老帮菜就倍增为12人,可以编成我英勇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班,您说这算是什么事儿?
须知国内的医院乃是人间活地狱。我家是个传统的多子女大家庭,我是最小的孩子,上面有好几个哥哥姐姐。先母仙逝前,瘫痪卧床大半年,哥哥姐姐们全都回去照料,排成三班倒日夜侍候,那时国内医院虽然也号称负责护理,但只落实在收钱上。若让护士护理,则立刻褥疮感染。到最后我从国外赶回去后,发现大众都已经处在半死不活状态:芦竽腰椎间盘脱出,芦笙应急性溃疡大出血紧急入院,芦箫倒挺了下来,但躯干的宽度和厚度都减为原来一半,跟个发育前的孩子也差不多,还时时为心律不齐所苦,让我看来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种事,独生子女摊上了怎么办?我家那么多人合着扛,还一个个焦头烂额惨不忍睹,他们一对小夫妻对付得了12个老同志轮番病倒么?须知这还不光是财务负担问题,更可怕的是心理高压——你必须时时作出关系到亲人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有的决策根本就没有追悔余地。多子女家庭的好处是均分了这心理负担。在采取重大决策前能够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利弊风险,就是在决策错误后也集体承担那良心责备,相对来说每个人分到的心理压力就小多了,独生子女有这条件么?
这可不是什么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可以弥补的。我曾经遇到一位国内青年成功人士,旦夕之间,她父亲突发中风,母亲也急病了,于是一个人就得侍候两个人,时时必须单独作出重大决定,授权大夫采取某种重大措施,连个可以商量的人都没有,孤苦无依,独自面对着那巨大的压力不知所措,心乱如麻,既怕延误了病情,又怕害了亲人,进退两难,简直连个主意都没有,以致心力交瘁。到最后父亲撒手归西,还得让她生活在无边的追悔自责之中。我听到她那断肠故事已经是大约半年之后,可她似乎还生活在阴影中无从自拔,连我这局外人都不禁恻然。
当然现在“四二一”综合症还没有变成现实,还只在“二一综合症”阶段,但假以时日,它必然要成为可怕的现实。
第二个问题是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必然引起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发育问题。
多子女的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你不过是普通成员之一,享受不到什么特殊照顾。儿时无论是吃水果、糖果还是其他零食,都是由母亲或姐姐均分,哪怕只有一个梨或桃子,也是用刀切成尽可能等分的片,再由各人自取。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绝对不会有什么特殊感,更不会养成自我中心观念(self-centered)。而且,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有和年龄相似的同伴相处的人际问题,不大可能长成羞涩、内向、孤僻的人。
更重要的是多子女的环境对智力发育的促进。我多次在旧作中说过,论原始天资,我其实非常一般,但我顶头上的小哥哥和小姐姐都非常聪明,从小就给了我无数的启迪,对我的智力发育的作用远远超过师长。特别是进入初中刚刚开始启蒙那阵,我和他们共同阅读小说或其他读物,交流读书心得,时时举办微型讨论会。那阵子我哥喜欢什么,我也跟着喜欢什么:他练书法,我也跟着练书法;他学画画,我也跟着学画画;他写旧体诗词,我也跟着写旧体诗词;他拉二胡,我也跟着拉二胡;他解不出来的几何题我试着解,我解不出来的题也拿去问他……如果不是有这么一个兴趣广泛、天分充足的哥哥,我很可能变成理工干面包,就算喜欢文学,也对艺术一无所知,到高中时我姐还向我传授了“把书先读厚再读薄”的绝招,让我终生受益,直到文革期间,她还时时告诉我她的人生感悟,每次都让我如上一层楼……
这种事,能在独生子女家中发生么?大人就算再疼爱关心自己的孩子,也绝对不会和他们处在差不多的水平上,更不知道他们的心事,不能和他们平等切磋交流。他们不能生活在亲密无间的手足围绕之中,有可能因此养成孤僻内向性格,缺乏社交能力,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更严重的是他们从生下来那天起便是“四”和“二”的关注焦点,天生处于一种被众人注视关心的特殊地位,有可能养成自私、自恋、缺乏爱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此外,独生子女因为地位特殊,受到溺爱的可能性远比多子女的多,因而可能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我上次回国去找一位当教授的同学,她向我抱怨,她手下的那几个年轻人一点苦都吃不了,连搬运点实验室设备都干不动或不想干,哪有她当年下乡的吃苦耐劳的能力的百分之一!那次我参加了国内某单位组织的旅游。那导游是个小伙子,跑了几天竟然病倒,说是受不了那份罪。其实我们住过的最差的旅馆都是三星级的,可在他心目中和我们当年在乡下睡的茅房也差不多!
当然,能否吃苦,是不是一个必要的素质还值得研究。毛时代把吃苦耐劳当成一种圣徒的美德。我辈在此方面对小辈吹毛求疵,是否受了那遗毒影响?我还真说不上来。我孩子就驳斥过我:人为什么要吃苦?我至今也无法回答。
第三个问题就是,独生子女必然要被父母押上很高的期待值,压垮他们本来就脆弱的双肩。
多子女家庭中,大人实在顾不过来,不可能对某个孩子抱有特殊期望。而且,“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一个孩子不成器,还可以靠其他孩子补偿。分到每个孩子头上的心理压力也就相应减轻了,可独生子女就没有这种优势,完全是父母人生遗憾的唯一代偿物,父母把自己的失落造成的憧憬悉数押到唯一一门上,指望他们飞黄腾达出人头地,以此弥补自己的人生遗憾。特别是因文革失学或失去其他机会的老帮菜更是如此,为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生存竞争空前激烈,小帮菜们普遍面临“升学或失业”的零一态选择,能熬过这压力而幸存下来的人,恐怕心理都或多或少有点变态。
早在80年代在国内时,我就从报上看到,一个小女孩为了逃避她父母强加给她的钢琴课,不惜用菜刀把指头剁了一个。这种事当然不是普遍的,不过没有那么极端的例子我也见过。我一个熟人自己没能上大学,只是上了电大,于是便刻意培养他女儿进哈佛。为此从小跟她开小灶。那女孩后来考上上海复旦,他还辞职跟到上海去,在那儿一边打工一边侍候孩子,以确保她能把全副精力放到学习上,能出国留学。这孩子果然高分通过了鸡阿姨与托福,被美国某名牌大学录取。但她到了美国后便来信说:亲爱的爸爸妈妈,过去为了尽孝,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做到了你们想让我做的事,报答了父母养育之恩。但我实在活得太苦太累太没意思了。我再不想上学了。到了美国后,我只想嫁个人过点小日子算了。请你们谅解。我那朋友看了目瞪口呆:他从来没想到女儿完全是为了孝顺而被迫去干自己深恶痛绝的事。可惜女儿已经出了国,他再没本事追去陪读了。
这些就是我从常理推导出来的结论。很可能是闭门造车,胡说八道,再度欢迎小帮菜、帮瓜、梆子们反驳。但我的感觉是,无论老小,生为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悲哀,只是各自不同而已。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