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昏君:应该老老实实,虚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昏君:应该老老实实,虚
所跟贴
昏君:应该老老实实,虚
--
邢国鑫
- (6976 Byte) 2006-7-25 周二, 下午7:34
(834 reads)
邢国鑫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7501
经验值: 206975
标题:
ZT 张泽京: 空中调水科学构想述评
(279 reads)
时间:
2006-7-25 周二, 下午7:36
作者:
邢国鑫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张泽京,字润北于 2002-12-30 20:39:07发表
--------------------------------------------------------------------------------
空中调水科学构想述评
第一阶段——早期的空中调水科学设想(王红旗)
一、 劈山引汽与藏南—横断山脉“空中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可缓解我国华北地区的严重干旱,可西北地区的干旱如何解决呢?再说跨流域调水也会给调水地区带来一系列生态失调。
夏季,由于海陆气压差,在我国青藏高原、西南诸省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把印度洋暖湿气团向北方推进时,遇到喜马拉雅山屏障式的阻拦,在山南坡形成大面积的降雨,降雨量达一万毫米左右,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因此经常洪水泛滥。
10年前,王红旗(网名:重构)等人据此提出了一个设想,即用定向爆破或坑道式核爆炸的方法,铲除青藏高原上印度洋、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北上的障碍,让充沛的印度洋水汽资源伸入黄河源头扎陵湖与鄂陵湖、长江源头及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及新疆一带,就此可增加2500亿立方米降雨量,从而一举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西北干旱问题。
清除山障让印度洋暖湿气流上的"空中调水"方法,要砍掉南迦巴瓦峰等青藏高原“世界屋脊”,真可谓"异想天开",且具体实施起北来肯定比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还要复杂,但一项伟大的科技成果,都开始于大胆的设想甚至梦想。
第二阶段——日趋成熟的、建立在东中国海海史气候空中水资源基础的空中调水科学构想(张承建)
四、 润北泽京—— “海日莲”空中调水科学构想
2001年上半年,新华社《世界通讯》杂志《科技前沿》栏目发表了本人的东中国海海史气候空中水资源理论等观点与空中调水科学构想。实际上,我于1996年中秋就已提出了“海日莲”(即“海日飘送一朵莲”)空中调水这个科学问题。
“飞云有道”,古语说的真好!解注为唐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是形象地描绘出来我国北方极为丰富的空中水资源气象景观和陆水风貌。海史时期我国气候总体特征可概括为四个字:润北泽西。本人关于东中国海海史时期古水利气候“海日莲”景观与重塑的学术观点得到科学界人士普遍肯定。我认为,要解开了“空中调水科学构想”的活结,首先必须架设东中国海“云河”浮桥走道——“亚太云桥”,将北太平洋浩浩荡荡的“地球暖池”暖湿水汽流西引北上,实现润北泽京与润北泽西。
2001年3月初在“二会”期间,由民建中央张榕明和朱湘远二位副主席分别在政协人大提交了《关于开发空中水资源的提案》,提案的主要内容是实施规模化科学人工增雨,就是要把人们头顶飘过的美丽云彩变成润泽大地惠及众生的宝贵雨水资源。
更巧的是,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成员叶叔华院士曾在多年前预言过,“空中调水”有可能在21世纪变成现实,从而首开科技界支持“空中调水”科学构想之先河。
可惜,“海日莲”空中调水科学构想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后,我的有关理论仍然被网友错误地当作是藏南—横断山脉“空中南水北调工程”与“炸山计划”的一部分,网友们均没有将两个构想区分开来。
第三阶段——转战大西北:倚天抽剑“劈山引汽”与空中调水科学新构想(王红旗、张承建)
五、 润北泽西——倚天抽剑与“行星西风西汽入疆”空中调水科学构想
2001年春节前后,王红旗与我一道,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提出炸开并推倒帕米尔高原隘口的“西疆山墙”,引导常年不断的行星西风从中低空进入南疆盆地最西部,可巧妙利用北大西洋“暖汽管”余脉实现山岳陆水资源效应,使得塔里木盆地同四川盆地和准葛尔盆地一样呈现亚海洋性气候景观。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样,“西汽南北齐入疆”所形成的(天山祁连山主为)大西北雨雪水资源由目前的年4300亿立方米(其中新疆年3400亿立方米,甘肃年900亿立方米)增加到年10000亿立方米左右,不但沙漠大片绿洲化,而且众多湖泊湖面上涨,如罗布泊可望恢复为1---2万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四川盆地——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亚海洋性气候景观模式有着行星科学(包括地球科学)基础,在大西北再造“天府之国”很有希望。
“劈山引汽派”“海日莲派”结盟,就形成了“海日飘送数朵莲”的新“海日莲”观点,实乃“空中调水科学构想”一段佳话,且为《山海经》地理巨著和中北亚古人类学考古提供了新的“海日莲”大思路。
2001年,一场席卷南北的赤旱和近几年北京首都圈周边频发沙尘暴等自然现象,则从正面说明我国气候正非正常加速往陆史时期干凉气候特征演变。陆史时期北方正是西湿东干气候特征。西湿指的是天山祁连山等山系雨雪降水资源增加,山前湖泊面积空前扩大,但对于盆地核心地带沙漠仍是鞭长莫及。近20年来,北疆艾比湖湖水面积扩大了240%,达到1200平方公里,是“西湿”的真实写照。
在未来,随着工程科学技术极大进步,随着润北泽西“海日莲”方案的实施,北方上空一定会呈现“海日飘送万朵莲”的美景。或成云降雨,或规模化科学人工增雨提高命中机会,在大西北有望获得年万亿立方米的雨雪资源,在大华北和东北获得2—3万亿立方米雨雪资源。就会使得大西北获得陆史时期“西湿”特征,大华北和东北得到海史时期“润北泽西”效果,使得自然气候迥异的中北亚东西两端实现北纬四十度湿润暖温带演变。这就是“海日莲”方案的优越所在。
毛泽东在《念奴娇•昆仑》一词中表达:“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昆仑山"裁为三截",以"环球同此凉热"的美好愿望,相信未来的科技会给我们创造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三阶段的空中调水科学构想,关于新疆空中水资源问题,国家已经拨款数以亿元计来展开研究。
新阶段——系统化的空中调水科学构想(2002年春节,张承建)
七、 呼风唤雨新发明,三年根治沙尘暴
没有科学革命的理论,就没有技术创新的行动。
按海流对气候的贡献,可认为东中国海环流系统主要有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主脉及众支脉暖流水区、东中国海暖流、中国大沿岸流(夏半季)和中国海寒流(冬半季)、东中国海深层温盐环流、风海流和潮流等海流所组成。
东中国海暖流流量======东中国海深层温盐环流流量+中国海沿岸流(或寒流)流量+胶莱海洋运河南流流量+东中国海海面蒸发“流量”—陆水入海径流流量(星门帥匠公式)
聪明人很容易得出增大东中国海暖流流量的办法:
1:减少陆水入海径流流量;
2:大力增加东中国海海面蒸发“流量”;
3:修建胶莱海洋运河,通过采用跨海潮汐能--可逆贯流抽水蓄能水电站设计方案加大其南流流量;
4:适度增加中国海沿岸流(或寒流)流量(方法大致与第5项类同);
5:成数倍增加东中国海深层温盐环流流量,等等。
先从第5项和第2项讲起。
大洋温盐环流对全球气候稳定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北半球主要有西北太平洋北洋输送带(海史时期)和大西洋输送带(当代)为温盐环流典型特征。全球温盐环流对地球海洋冷能的输送量占大洋的90%,是宇宙夜空冷能和地球两极冷能(连续获得宇宙冷能)的收集动力装置,相当于大洋的主静脉。
海史时期东中国海深层温盐环流对地球中纬度海洋冷能的输送量占全球温盐环流相当百分数。其动力来自于由温度与盐度决定的海水密度差。
海史时期西北太平洋北洋输送带主要驱动力为北山古风道和赤峰古风道所刮过来的强冷干燥凛冽寒潮,通过对东中国海及附近太平洋海区超强蒸发冷却和对流冷却形成密度流——大自然温差动力Stirling水泵,经海槽汇集后形成东中国海深层温盐环流——西北太平洋北洋输送带。
因此,就算是完全不存在“胶莱海峡”,海史时期辽阔的东中国海的深层温盐环流所导致的加大东中国海暖流,就可以形成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目前赤峰古风道已基本消失,尚存北山风道,已不及海史时期强盛。海史时期,在冬半季除了形成立体的温盐环流外,还形成中国海寒流,沿古代海岸南下,直接越过闽南海区。
控制气候,从天上降水比任何人工河道调水要经济要方便得多。东亚超强度季风气候,使得我国大气降水主要受西风气流和东部南部暖湿气流进退而变化。冬半季北山风道西北风气流比较平和地东进南下,东中国海暖流海面以及水汽流不断登陆,整个北方就会多雨雪。
削弱西风气流强度可以采用喷水蒸发的办法达到目的。而增大东部北上西进的暖湿气流,需要增大东中国海暖流浮桥走道路径,就可以采用上面提到的五种方法以及其丰富组合,其中最有效的是增大(2)大力增加东中国海海面蒸发“流量”和(5)成数倍增加东中国海深层温盐环流流量,这两者均可以通过水力喷水蒸发将东中国海暖流热力分离而达到目的。
那么,兴建数万座数十百万座水力喷水机组(100千瓦级)就可以实现北方雨季空中增湿工程了。具体方法是,用动力泵推动高压喷灌机组向海面上喷水雾,并达到十数米高度或更高;水雾大范围地降低了空气的温度。同时,东南季风对搬运有利,水汽被东南季风吹送到陆地上空。水雾造成的低温(以及极少量微盐粒)使空中水汽凝结成细小(直径100微米)的水滴,然后再降落下来。国外经验表明,用这种方法向空中每喷一吨水,可获得一千吨降水。另外,被蒸发冷却后的大量海水降落后,就成为(人工)温盐环流的动力。这就是成数倍增加东中国海深层温盐环流流量的方法。这个办法需要数百万千瓦甚至上千万千瓦的机械能或者电力。可以使用低谷电力和风力(风力的电利用和非电利用)。如果按单位投资每千瓦3000元计算,大致需要300亿元人民币。
海史时期我国年降水总量为12-8万亿立方米,形成入海径流5~3万亿立方米。目前我国年降水总量为7~5万亿立方米,仅是海史时期的三分之二以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东中国海浩瀚海面强烈的“热海效应”,通过Stiring流体机制,使得天山祁连山两大山脉作为“西部水塔”截取北山风道高空水汽凝结形成的山岳水资源大为增加,其水资源总量达1000亿立方米数量级,西部沙漠地带赫然产生1~2万平方公里的淡水湖,罗布泊湖盆甚至达到2.8万平方公里,真可称为塔里木沙盆中的淡水洋了。这些水汽在凝结过程中释放出超乎寻常的汽化热,提高了北山风道走廊地带的年平均气温数度。而东中国海暖流及其上空的水汽流甚至使环渤海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近3摄氏度,冬季气温提高10~8摄氏度,环渤海大平原就此成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样,我国东部地区的北方国土大体上也就恢复了海史时期的年降水量。
所以说,呼风唤雨新发明,三年根治沙尘暴。
__________________
新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为人类迎来未来之光-----张泽京
作者:
邢国鑫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ZT 冯忠民: 利用湿润通道 实现空中南水北调
--
邢国鑫
- (3725 Byte) 2006-7-25 周二, 下午7:38
(305 reads)
写的不错。
--
kai-kai
- (0 Byte) 2006-7-26 周三, 上午1:22
(251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78061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