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曹长青:和刘宾雁分道扬镳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曹长青:和刘宾雁分道扬镳   
所跟贴 曹长青:和刘宾雁分道扬镳 -- dck - (11252 Byte) 2006-1-11 周三, 下午3:11 (573 reads)
马悲鸣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898

经验值: 57789


文章标题: ●刘宾雁喜欢议论人而非探讨理论 (176 reads)      时间: 2006-1-12 周四, 上午1:16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刘宾雁喜欢议论人而非探讨理论

熟悉刘宾雁的人,如果实事求是,一定会承认他有这样一个特点﹕喜欢评论人,评价人品。从不少和他交往过的人最近对他的回忆中也可以看出,他评价人的兴趣超过对事情、理念的探讨。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例如我们一起在夏威夷写书时,当时八九民运刚过去两年,在理论上关于那场民运的争论很多,但在和刘宾雁的交谈中,我没有任何记忆他从理论到操作上做过任何评论和探讨,倒是他对运动的参与者们的品头论足仍记忆犹新,而他对人的判断在相当程度上是偏听偏信的。我这个判断是通过自己和他交往得出的体会,而且上述胡绩伟的文章中也谈到,读者给《人民日报》的告状信中也指出,刘宾雁偏听偏信。正是这种偏听偏信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报告文学写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而报告+文学的特点,又给了刘宾雁相当可发挥的余地。

虽然报告文学是中国新闻的一种形式,也在启迪人们思想中起过重要作用,在当年使用无可厚非,但刘宾雁在美国读了十多年《纽约时报》之后,仍未见他对当年这种完全缺乏新闻专业性作品的思考和反省。报告文学这种形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既损害报告,也不是文学,是一种必须从新闻中淘汰的形式。刘宾雁是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他能认识到并表态的话,当然对推动中国记者的专业化会起到相当的作用。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马悲鸣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902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