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马汉奸大战方爱国(一)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马汉奸大战方爱国(一)   
所跟贴 马汉奸大战方爱国(一) -- 马悲鸣 - (9378 Byte) 2001-11-02 周五, 下午11:50 (1842 reads)
马悲鸣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898

经验值: 57789


文章标题: 马汉奸大战方爱国(二) (919 reads)      时间: 2001-11-02 周五, 下午11:52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马汉奸大战方爱国(二)



马悲鸣



~~~~~~~~~~~~~~~~~~~~~~~~~~~~~~~~~~~~~

【方舟子】∶答赵无眠、马悲鸣(一)



我在《汉奸低能学》一文中,指出了赵无眠在《二十世纪的汉奸们》

一文中有关鲁迅的两条事实错误,因此,赵无眠将鲁迅归为汉奸,不管

是恶意还是“幽默”,都是毫无根据的。赵无眠不跟我辩事实,却只跟

我谈如何写文章,说我骂人,贬损了其人格。但我究竟是怎么骂的,他

又语焉不详。我看来看去,拙文中跟他有关、能跟骂人沾边的,大概有

三条:



一,“狗也不如的文人们”,这是鲁迅的原话,并非我的发明。



二,“低能”。这是对一个人的学识、思维能力的判断,也跟人格

无关。你考试得了零分,总不能怪老师贬损你的人格吧?



三,“汉奸”。这倒是常见的骂人话,不过,按赵无眠的说法,中

华伟人、爱国志士都是汉奸,连鲁迅都不例外,那么,假如他被说成了

汉奸,那也跟说他是伟人、爱国志士差不多了,又怎么能算是骂人?



至于赵无眠教训我说:“但如果因此而不注意自持自律,逐渐养成

语言霸权,终究会毁了你的才学。那样就太可惜了。不要以为别人不回

你,就是怕你,或是讲不出道理来了。”这种教训,我已听了好几年了,

大概也还会一直听下去。鄙人的“才学”的结局如何,那是我自己的事,

实在搞不明白那些被我批评到的人总要对着我痛心疾首,比我的父母还

关心我的前途。别人回不回我,因为什么原因不回我,那是别人的事,

跟我又有什么相干?“道理”是要靠“讲”讲出来的,不是藏在心中靠

恫吓吓出来的。我也不象赵无眠那样以“儒”自居,蔑视“群众”。何

必那么自命清高?怕什么“他们可以投票的方式定你的罪”?谁有这样

的权力?



跟我打过几次交道的马悲鸣就学乖了点,知道跟我讲什么风度、文

风纯属浪费口舌,所以要跟我讲事实了。在《“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

日”》一文的开头,他就劈头说我露窃:



“近读方舟子的《汉奸低能学》。开头第一段便漏窃,说是甚么:“从

古代已跟我们无切身关系的李陵(这人大概是算不得汉奸的,因为并没

有将屠刀调转过来对准自己的族人。硬将他拉入汉奸队伍,不过是借以

讨得读者对“汉奸”的同情)”



“方舟子大概只知有明,不知有汉。李陵的“老母妻子,并为鲸鲵”之

后,曾愤而“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打得汉军落荒而逃。明末王

船山在《读通鉴论》中说到此事时曾质问,李陵怨李绪不救而致败,但

如何解释“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呢?”



汉朝的事我知道得不多,但《史记》、《汉书》好歹还是翻过的,

在李陵本传中,并无李陵“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调转屠刀的记

载。李零教授在《汉奸发生学》一文中,提到李陵为什么被称为“汉奸”

时,也只说“因为他毕竟娶了匈奴公主作了匈奴王,毕竟死在胡地没回

来。”并没说他调转屠刀跟汉军作战。所以,恕我孤陋寡闻,“率匈奴

十万,追汉军九日”这话是马悲鸣从哪里看来的,可靠性如何,他未注

明,我也不知道。听马悲鸣的口气,好象是从王船山那里看来的,但王

船山想必不至于无知到连《汉书》都未读过,而说出“李陵怨李绪不救

而致败”这种真正露窃的话。不救李陵的是李广利,不是李绪。李陵怨

李绪乃至派人去刺杀他,另有原因。《汉书》本传:



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

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

“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

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

杀绪。



谁露窃,一对可知。与其夸夸其谈“风度”,不如互揭“硬伤”更

能服人。如果李陵真的“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那么我可以删掉

那条小注,收回李陵“大概不能算是汉奸”的话。



2000.3.17.

~~~~~~~~~~~~~~~~~~~~~~~~~~~~~~~~~~~~~

【赵无眠】∶致方舟子(二)



  李陵领兵击汉,有正史可查。



  《汉书·匈奴传》:



  “御史大夫军至追邪径,无所见,还。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

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奴甚众。”



  《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看来至少在这一史实上,马悲鸣不是骗子。你凭此

指人家是“信口胡说”,该不该道歉?



  其实,翻书翻不到也没关系,老老实实问一问嘛。不是有一种说法,知识有四

种吗?“知道谁知道”也算。《李陵传》里面没记载的事,就敢断言没有,就敢断

言人家没读过《李陵传》,太霸道了吧。顺便问一句,难道你写袁崇焕,竟只读

《明史·袁崇焕传》么?



  “豺狼般的起哄”,是套用鲁迅形容看客的话,并无恶意。



  再劝:就事论事,不要伤及他人人格。听不听由你。



赵无眠 3.18.

~~~~~~~~~~~~~~~~~~~~~~~~~~~~~~~~~~~~~

【方舟子】∶答赵无眠、马悲鸣(二)



《汉书》李陵本传并无李陵参加匈奴的军事行动的记载,

《匈奴传》中倒是有一条:



御史大夫军至追邪径,无所见,还。匈奴使大将军与李陵

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阵却

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这跟马悲鸣所说,相差甚远。第一,是汉军找不到匈奴,

撤军时匈奴自己追上来决战的,而不是马悲鸣说的汉军被

打得落荒而逃匈奴乘胜追击。第二,率军的主将是匈奴大

将军,而不是李陵。第三,打败的是匈奴,而不是汉军。

所以,对李陵是出于什么动机(是被动的随军行动,还是

马悲鸣所描绘的为报仇主动出征?),在其中扮演了什么

角色,我们仍然不知道。反正匈奴打了败仗,李陵即使不

是身在胡营心在汉从中作梗,至少也没有为匈奴立功。



方舟子



~~~~~~~~~~~~~~~~~~~~~~~~~~~~~~~~~~~~~

【不知名】∶人民有没有必要忠于暴政



我觉得史料是次要问题,问题是如果如此,李陵有没有权力对汉武帝报复。

要谈原则问题,人民有没有必要忠于暴政,爱国主义是否高于一切等等。

去年我同方辩论,他后来也只好在原则上承认:奴隶不是自由人,不是公民,

也就无所谓爱不爱国。

~~~~~~~~~~~~~~~~~~~~~~~~~~~~~~~~~~~~~

【方舟子】∶马悲鸣的确是没读过《汉书》



马悲鸣的确是没读过《汉书》李陵本传就瞎掰。他看到一

句“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就想当然以为是因为

“李绪不救”,呵呵。



方舟子



 听马悲鸣的口气,好象是从王船山那里看来的,但王船

山想必不至于无知到连《汉书》都未读过,而说出“李陵怨

李绪不救而致败”这种真正露窃的话。不救李陵的是李广利,

不是李绪。李陵怨李绪乃至派人去刺杀他,另有原因。

~~~~~~~~~~~~~~~~~~~~~~~~~~~~~~~~~~~~~

【庾荷芝】∶转录《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 卷三 武帝 三零



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

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

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後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馀骑

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於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

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

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

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



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

节丧,则馀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

而死,则终为反面事仇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

[缺]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马悲鸣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9762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